一渠奔流 瀚海变良田——柳河生态综合治理项目纪实
2022-01-14 14:55:12 星期五 来源: 辽宁日报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这是八百里瀚海中的第一渠。辽宁省水资源管理集团引柳河之水,在沙坨上浇灌出万亩水田。短短一年时间,昔日“沙窝子”变良田,飘出阵阵“稻花香”。

  辽宁中部城市群的沙尘天气主要来自科尔沁沙地南缘的彰武、康平和法库等地。经过治理之后,如今,柳河水田湿地与辽河干流石佛寺库区湿地遥相呼应,共同筑起一道绿色生态屏障。

  这是科学治沙的全新实践。今日的彰武大地,柳河两岸,辽水集团以水涵沙,绘就一幅清水长流、河湖安澜、产业兴旺的生态画卷。

  创新思维推动全流域生态治理

  彰武,地处科尔沁沙地南缘,是我省著名的“沙窝子”,沙化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96%、全省的1/4。

  柳河,彰武的母亲河,辽河右岸一级支流,从科尔沁沙地一路蜿蜒穿行,是辽河中下游主要的泥沙来源,被称为“北方小黄河”。

  泥沙不光在水里,还在空中。数里宽的河道成为风沙策源地,经年累月,形成大面积次生沙地,成为不打粮的“破烂地”。

  每逢春季,漫天风沙掠过辽河平原,直奔辽宁中部城市群。每秒10.8米的6级风,1.5小时即可到达沈阳。

  治理柳河,是彰武人民的夙愿,也是辽河流域综合治理、建设我省西北生态屏障的重要路径。在传统治河模式下,因财力有限,只能修修补补,重点治理险工险段,难以实现全流域综合治理。

  2020年,辽水集团创新思维、科学谋划,斥资30亿元,首个生态综合治理项目落子柳河。

  立项伊始,辽水集团着眼于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多元化目标,统筹生态治理、农民增收等多方共赢的现实因素,克服一系列难题,将国企的责任与担当深深刻印在彰武大地上。

  加快“旱改水”为了“稻花香”

  这是一次与时间赛跑的奋战之旅。

  为了这一季“稻花香”,辽水人夜以继日赶项目、抢工期,启动“快进键”、拧紧“安全阀”、严把“质量关”。

  农时不等人。2021年3月1日,旱改水一期工程全线开工。为了抢在插秧季之前通水泡田,在彰武县各部门鼎力支持下,辽水人迎战气温低、风沙大、冻土深的恶劣环境,经受了工期紧、任务重的高强度施工考验,克服了地质条件复杂、施工作业面狭窄等诸多难题,用时84天,完成1.14万亩土地整理任务,实现直径2.4米的1.6公里钢管和6.4公里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顺利合拢,完成水田内23.7公里玻璃钢管、113公里矩形水泥槽铺设。

  “来水了!”2021年5月25日,人群中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声,不少人眼里浸满泪花。

  建设者们撑起一面写有“热烈庆祝旱改水(一期)项目全线通水泡田”的大红条幅,晒得黝黑的脸上,全都挂着灿烂的笑容。

  这是一场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仪式,却改写了一条河流、一座县城的历史,也为我省防风治沙、生态治理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星光不负赶路人,江河眷顾奋楫者。

  2021年6月15日,完成3.4万亩旱田耕种;6月25日,完成1.14万亩水田插秧;33天完成万亩水田指标入库工作,实现“当年开工、当年完工、当年验收、当年入库”。

  将“沙窝子”变成“鱼米乡”

  当施工设备浩浩荡荡开进大冷镇上三家子村,全村男女老幼都来看热闹。“在沙坨子上种水稻,成不了!”67岁的王炳军是个种地老把式,他的质疑得到不少村民的附和。

  早先也有村民想种点“来钱多”的水稻,无奈春天风大倒秧,夏天雨少水乏,秋天虫咬霜打,最后都失败了。从此,村民老老实实地种“铁杆庄稼”——玉米。

  沙坨子地漏水漏肥,加之十年九旱,经常是“种一坡、收一车、打一斗、煮一锅”。一到汛期,柳河水又如脱缰野马,左冲右突,把大片耕地变成光秃秃的河床。

  守着一条河,却饱受缺水之苦、水患之害,是两岸百姓的共同遭遇。

  以水涵沙,是旱改水的精髓要义。满堂红镇蘑菇沟村党支部副书记李春丰说:“引水进田以后,柳河泥沙成了优质肥料,地会越种越肥。”

  柳河项目是辽水集团迈向生态开发的第一步,投资大、涉及面广、综合效益好。为了迈好这“关键一步”,主要领导带头,亲率各路专家开展实地踏勘、可行性研究、规划设计。

  在一季水稻的生长周期内,辽水人把不可能变成可能,把“沙窝子”变成“风吹稻花香两岸”的鱼米之乡、鱼跃鸟翔的生态湿地。

  短短半年后,王炳军望着一望无际的金黄色稻浪,情不自禁地挑起大拇指。

  优化水生态,做好水文章,打造“幸福源”。柳河项目引闹德海库区之水入田,一改当地农业生产靠天吃饭的窘境。上三家子村村民白景春说:“旱田变水田,旱涝保收,再也不用担心发洪水了。用不了几年,咱们村就会大变样。”

  2021年以来,517位村民在项目区务工,平均增收1.8万元。蘑菇沟村村民高海芹乐呵呵地说:“土地流转有收入,腾出身子打工还有收入,一块土地能赚两份钱。”

  建湿地屏障促产业兴旺

  彰武生态建设有两难:风沙和缺水。如今,柳河项目“一题双解”,使柳河一改“游荡”本性,变身生态型河道、富裕型河流。

  以水为魂,以文为脉,以绿为基。辽水集团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打造集防汛、景观、休闲于一体的生态绿色长廊。建设70公里护岸护堤,增强防洪能力,减少水土流失和河水泥沙含量。在城区段建设238公顷生态景观工程,加速城区重心西移,把柳河打造成内河。

  辽宁中部城市群的沙尘天气主要来自于与科尔沁沙地接壤的彰武、康平、法库等地,柳河旱改水项目将打造50余平方公里水田湿地,配合辽河干流石佛寺水库50平方公里库区湿地,共同构建一道绿色生态屏障,锁住科尔沁沙地南侵的脚步。

  “企业投资、政府助力、多方受益”的柳河模式,结出累累硕果。

  辽水集团自2016年组建以来,拓宽供水领域,创新利用模式,深化企地合作,助力生态建设,供水、能源、投融资、渔业、旅游五大发展板块齐头并进。旱改水项目分5期滚动式开发,在销售当期整理出的水田指标后,以营收支撑下一期项目实施,具有可观的经济效益,有效保证了国有资本的投资收益。

  2021年8月,辽水集团与阜新市签署水资源配置与乡村振兴综合体项目建设框架协议。以柳河项目为依托,围绕国有资本投资平台建设,把合作领域拓展到风电、光伏制氢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在彰武打造“乡村振兴综合示范区”。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不久的将来,柳河将变身风光带、产业带、生态带,成为科尔沁沙地上一条美丽的绿飘带。(记者 侯悦林)

+1
【纠错】 责任编辑: 姜冰
辽宁新闻
010070220010000000000000011114641128262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