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沈阳4月9日电 近期,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李瑛研究员、唐奡研究员团队在新型低成本铁基液流电池储能技术研究领域取得了新进展。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化学工程杂志》等期刊上。
在诸多新型储能技术路线中,以全钒液流电池为代表的液流电池储能技术安全性高,可灵活部署。研发低成本液流电池新体系新技术,是解决现阶段液流电池产业化发展瓶颈的有效途径。
研究人员以铁负极氧化还原反应可逆性为切入点,先后通过电极界面缺陷设计和极性溶剂调节,成功实现了充放电过程中铁单质在电极纤维表面的均匀沉积和溶解。通过在电极界面进行金属刻蚀处理等系列操作,组装的全铁液流电池循环稳定性提升了10倍,研究结果证明了电极界面优化设计可有效提升铁负极性能,为实现全铁液流电池高效稳定运行提供了新途径。
此外,研究人员通过在溶液中引入极性溶剂,利用极性分子与氢键相互作用,成功弱化了溶液的水合氢键网络,实现了全电池在零下20摄氏度低温条件下稳定运行100小时,研究结果为宽温域全铁液流电池技术产业化开发与应用推广奠定了技术基础。
【纠错】 【责任编辑:唐晓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