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辽宁省阜新市彰武县的一片林地,举目四望,树木葱茏。弯腰从树影掩映的小径上抓起一抔黄土,细沙很快从指缝滑落,似乎在讲述这片土地曾经的荒芜。
6月17日,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日前,记者来到位于科尔沁沙地南部、历史上沙化土地面积曾占全县总面积96%的彰武县,与守护在这里的治沙者畅谈。
“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72岁的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侯贵是彰武县四合城镇刘家村村民,他对童年最深的记忆便是每逢大风天父母便不许他离家去玩。“起风就找不到家了,因为沙子扬起来就辨不清方向了。”
2001年,侯贵通过剪树枝、扦插等方式在自家地里栽培杨树苗,然后移植到山上。“刚开始成活率不到一半,有的地方种三四回才能扎下根。新栽的树浇完水四五天后再去看,地表就又有近10厘米的干沙了。”即便这样,侯贵当年就种下了300亩杨树。
此后20余年间,侯贵的生活便与植树固沙紧密相连,他先后在2400亩沙地上种下了20余万株树。“几年前,我栽种的杨树大面积枯死。”在林子徘徊数日、抱着枯树痛哭,最终,侯贵决定从头再来。
“就种长寿树种、抗旱树种,我要搞一个百年防风固沙的精品工程。死后,这片林子就交给国家。”侯贵说。
而最让侯贵欣慰的,便是生态环境的改善。“彰武一代代人努力,自然林保住了,人工林也在不断扩大。”随侯贵巡山途中不难发现黄羊、松鼠、山鸡、野兔的踪迹——之前沙进人退的荒芜之地,如今生机再现。
侯贵在林地中巡视。新华社记者 龙雷 摄
在彰武,尊重科学是治沙成功的关键。1952年,辽西省林业试验站设在了风沙最严重的彰武县章古台镇。1953年,彰武第一代治沙人杰出代表、站所首任负责人刘斌举家搬迁至此,开启他26年的固沙造林生涯。
刘斌和同事将原本生长在寒温带的野生树种樟子松,成功栽种在地处温带的彰武,探索出“以灌木覆沙为主,以沙障为辅,前挡后拉,分期治理”的综合治沙方法,将白茫茫的流动沙丘逐步固定下来。
刘斌(右三)和工程师韩树堂(右一)探索固沙方法。(辽宁省农业科学院供图)
“1990年,爷爷刘斌去世。那一年,我父亲刘秀森是护林员,哥哥刘树春也是护林员。”刘斌二孙子刘树新说,1990年年末他也成了一名护林员。
秀森,树春、树新,两代人的名字里,能看出这家人对树木葱茏的追求——这是属于治沙人的浪漫。
如今,刘斌家族第四代人刘莹成为彰武治沙精神干部学校讲解员。“刘斌墓是我讲解次数最多的地方,那里是太爷爷作为彰武第一代治沙人,向荒漠化发起挑战的地方。”
在彰武,70余年间,如刘斌一家四代、侯贵一样的人有很多:攻克樟子松人工林退化原因与防控科技难题的固沙所所长宋晓东、阿尔乡镇北甸子村“治沙书记”董福财、30年与深山老林为伴的章古台林场护林员李东魁……
他们将沉甸甸的汗珠子砸在这片黄色的土地上,造就和续写着“大漠风流”。他们有着不同的姓氏,却共享着同一个名字——治沙者。(记者高爽)
-
【H5】消防员爸爸的“两幅面孔”
消防员爸爸的“两幅面孔”。2023-06-18 08:59:00 星期日
-
大美非遗|辽宁营口风车传承人崔凯:巧手制作“大风车”
2020年崔氏风车被评为营口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23-06-18 08:59:20 星期日
-
大连打造吸引外资“强磁场”
大连新出台的鼓励吸引外资的两项政策,向外商和国内招商中介机构传递了大连以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的诚意。2023-06-18 08:59:10 星期日
-
辽宁彰武:治沙者说
在彰武,70余年间,如刘斌一家四代、侯贵一样的人有很多。2023-06-17 18:31:10 星期六
-
抚顺公安千金派出所多措并举顺利完成省十四运开幕式安保工作
抚顺市公安局新抚公安分局千金派出所全力投入省十四运开幕式安保工作中。2023-06-17 18:30:47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