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感谢信,揭开尘封72年的秘密
2023-05-30 17:25:04 星期二 来源: 新华网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新华网沈阳5月30日电(记者于也童)“为了保卫祖国,巩固祖国的国防建设,你们不顾一切困难危险,日以继夜,坚持不懈,使新产品试验成功并开始大量制造,有力支援了战争,这是你们对国家的巨大贡献,这是你们的光荣!”

  三页泛黄的红头信纸、苍劲有力的钢笔字,记录着72年前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

图为尘封多年的感谢信。受访单位供图

  这是一封1951年中央兵工总局东北兵工局向当时的沈阳五二工厂发来的感谢信,信中感谢了多位当时为支援抗美援朝做出突出贡献的“幕后功臣”,感谢名单中,大部分是参与科研的科学家,在“残废”“一等”这一项下,却有一个陌生的名字,她不仅是名单上唯一一位女性,还只是一个普通的生产工人——白桂珍。

  白桂珍是谁?为何能在感谢信中被提及?记者近日走进中国兵器辽沈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时五二工厂),寻找这个陌生的名字,揭开一段尘封72年的秘密。

图为白桂珍展示自己的工作证。受访单位供图

  一头银发、一副老花镜、脸上挂着慈祥的微笑。今年已88岁高龄的白桂珍精神矍铄,如果不是那只睁不开的右眼,记者无法将慈眉善目的老人与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联系起来。

  说起往事,白桂珍云淡风轻。“我没做什么,不值得你们专程跑一趟。”

  白桂珍退休前是厂档案馆的一名管理员,鲜少有人知道,1950年,白桂珍曾担任过厂里最危险的工种——火药工,那一年,她只有15岁。“小时候家里穷,新中国成立后日子好了,我一心想回报党,就天天往厂里跑说要参加工作,1950年1月正式进厂了。”

图为白桂珍在讲述自己的经历。受访单位供图

  建国初期,国家工业基础薄弱,工厂不仅车间简陋、设备粗糙,还经常停电、漏雨。随着抗美援朝战争的打响,五二工厂临危受命,担负起研发、生产武器的任务。为保障战场弹药供应,厂子开足马力扩大生产,全线工人24小时轮班工作,由于伙食缺乏营养,很多工人得了夜盲症,走夜路都排着队搭着肩膀走,简陋的生产环境也造成了不少安全事故。

  白桂珍被分配到为炮弹加装火药的车间,当时生产条件差,她所在的火药工岗位,要为炮弹装填炸药,过程非常危险,稍有意外就可能爆炸。“当时为了尽可能多提高生产量,我们24小时轮班工作,累了就在厂区就地休息,但大家深知,后方多流汗,前方少流血,不分昼夜加紧生产,晚饭都要半夜12点才能吃上,也不知疲倦。”白桂珍说。

  1950年一个雷电交加的深夜,白桂珍正加班加点装填弹药。“忽然一声巨响,我眼前一黑,只感觉眼前一片巨大的红亮,第一反应就是不好,着火了。”白桂珍回忆说,她大声喊“快救火”,却没意识到,炮弹意外炸响的瞬间,自己的右眼已血肉模糊。

  值班战士第一时间冲进车间,白桂珍却说,先别管我,赶紧抢救机器和设备。由于抢救及时,白桂珍保住了生命,但她最终失去了右眼。

  15岁的花季女孩成了残疾人,白桂珍却从未后悔、失落。“我的哥哥白忠义也是在解决火箭弹技术问题的过程中,发生事故牺牲,志愿军战士在战场拼命,我们在生产线上不能落后,只要能为国家做贡献,哪里都是战场!”

  从战争年代到和平岁月,白桂珍从没和外人提起自己的经历,也从未向单位提出任何要求。“我并没做什么贡献,国家给我的荣誉太大了。”白桂珍说。

  72年过去,白桂珍和哥哥白忠义被掩藏在尘封的档案中,不为世人知晓。“如果不是这次我们整理档案,可能永远也不会发现白桂珍的故事。”中国兵器辽沈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工会副主席赫姜令说。

  要什么给什么、要多少给多少——作为抗美援朝的后方,支援战场的前线,当年,沈阳曾举全市之力支援前线。据统计,沈阳有7400多名热血青年参军;3000多名技术人员顶着敌机的狂轰滥炸修复桥梁、运送物资;数万人参加输血队……

  如今,白桂珍的儿子、孙子都从事军工行业,三代人默默传承着同一份赤诚的报国之心。

+1
【纠错】 责任编辑: 关溪涓
辽宁新闻
010070220010000000000000011114571129656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