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余年,我省治理盐碱地700万亩
2023-01-04 09:35:17 星期三 来源: 辽宁日报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平均含盐量从4‰降到2‰,有机质平均含量从每千克18.5克增加到21.5克,重度滩涂盐碱地复垦后作物亩产达700公斤以上,土壤结构得以改善,地力显著提升……日前,省农业科学院盐碱地所的研究人员通过对盘锦滨海滩涂盐碱地取样监测,发现省农科院联合盘锦市辽东湾新区国营二界沟农场自2014年起进行的盐碱地治理改良工作取得实质性成果。核心示范区7000余亩土地上,“盐丰47”“盐粳939”和“盐粳927”等水稻品种不仅长势良好,而且产量连年提升。昔日的“不毛之地”,已成为今天的“鱼米之乡”。

  仓廪实,天下安。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我省有1360万亩盐碱地,分布在沿海或低洼平原地区,其中以滨海盐碱地为主,主要在盘锦、营口、锦州、大连、丹东等地,整体土壤盐分含量高,土壤溶液浓度过大,根细胞很难吸水甚至失水,非常影响作物生长。在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当下,开展盐碱地改良科学研究、技术示范、开发利用等,相当于给耕地扩容,意义重大。

  省农科院盐碱地所自1958年成立以来,针对滨海盐碱地特性,开展了水利工程规划建设、土壤改良和盐碱地稻作研究。经过60余年的治理改良,在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下,全省盐碱地开发面积约为700万亩,占盐碱地总面积的50%以上。

  我们一起来看看,盐碱地是如何变身为丰收田的。

  贫瘠盐田变良田

  隆冬时节,天寒地冻,但提起脚下盐碱地的变化和2022年的粮食产量,盘锦市辽东湾新区国营二界沟农场场长索子龙顿时兴奋起来。

  “我们这儿是辽河入海口,海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洗刷,形成了土壤瘠薄、满目荒凉、草木难生的滩涂盐碱地。”索子龙说,以前从未对这片盐碱地能多打粮抱有希望,直到2014年,在省农科院盐碱地所的大力支持下,对农场7000余亩盐碱地进行大改造,才改变了最初的想法。

  “盐碱地所坐落于盘锦市,主要职责是负责盐碱地改良和利用的研究工作。”省农科院盐碱地所副所长于亚辉说,他们针对全省盐碱地的形成和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修复治理技术创新与应用。

  滨海滩涂的盐分主要来源于海水倒灌、潮汐侵蚀,遵循着“盐随水来,水随气散,气散盐存”的自然规律,千百年来形成了荒芜的盐碱地。改良利用这片盐碱地主要就是平整土地、灌溉压盐洗盐排盐、培肥地力、种植水稻等。

  我省集成创新了“盐碱地水循环田沟塘尾水回灌循环利用技术”“深松耕作破板除盐技术”“秸秆翻埋隔层压盐农机农艺配套增施有机肥技术”等修复治理技术,在盘锦、营口等滨海地区累计推广300余万亩,将土壤的平均pH值由8.55降低到7.32,平均含盐量从4‰降低到2‰,有机质平均含量从每千克18.5克增加到21.5克。

  改良后的土地,土壤结构和肥力显著提升,有助于水稻根系及整体植株的生长发育,为高产优质水稻种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良种良法创高产

  盘锦市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是我省主要的盐碱地稻区。作为退海冲积平原,盘锦的土壤是特有的偏碱性土壤,富含磷、钾等有益物质,矿化度高。这种特殊的土壤条件,对优质稻米的培育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如何用好这片特殊的土壤,省农科院盐碱地所下了一番功夫——构建了以耐盐氮高效水稻品种为基础,秸秆还田、控氮施肥为主体技术的“水稻耐盐控氮秸秆还田丰产栽培技术模式”,制定发布了全省地方标准《水稻抗逆增效栽培技术规范》,研发了“秋季打浆秸秆还田+耐盐氮高效品种+减氮增施有机肥+病虫害绿色防控+全程机械化”技术模式……通过良法的集成和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目前,该技术在盘锦、营口等市周边辐射推广130万亩土地,水稻增产8%。

  不但制定良法,省农科院盐碱地所还培育良种。

  “2022年水稻获得大丰收,亩产从最初的400公斤提升到700公斤。多亏了种植省农科院盐碱地所优质高食味新品种‘盐粳939’和‘盐粳927’,在保证高产的同时,稻米食味和外观品质大幅度提高,稻谷的单价也显著提升。”索子龙说。

  近年来,省农科院盐碱地所持续强化耐盐碱水稻品种的选育与推广,利用常规杂交、单倍体育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技术手段,开展新品种选育工作,共育成耐盐碱水稻品种59个,其中“盐粳219”“盐粳927”等品种可在含盐量3‰至5‰的盐碱地种植,食味优良且具备高产稳产特性。“盐粳219”食味值高达87分,可媲美日本优质食味品种“越光”。相关耐盐碱品种在滨海稻区域的覆盖率达80%以上,累计推广面积2000余万亩,创经济效益150余亿元。(记者 李越)

+1
【纠错】 责任编辑: 关溪涓
辽宁新闻
010070220010000000000000011114571129254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