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沈阳12月21日电题:神州答卷|奋楫搏浪 激流勇进——来自辽宁的产业转型报告
共和国工业版图上,辽沈大地举足轻重。
新中国第一炉铁水在这里奔腾、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自这里腾飞、第一艘万吨巨轮从这里起航……新中国工业史上,辽宁诞生了数不清的“第一”。
当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仍是工业一柱擎天、产业结构传统单一的黑土地,切身感受到了振兴发展动力不足、效率不高、质量不优之痛。
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通过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辽宁努力推进工业从制造向“智造”、从“黑笨粗”向“高精尖”、从“二人转”向大合唱、从结构单一向百花齐放转变。
第四次工业革命波涛汹涌,曾为共和国“工业长子”的辽宁人奋楫搏浪,激流勇进,正在“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浩瀚大海中扬帆开拓新航程。
“老字号”在重生,“原字号”在做精,“新字号”在壮大
始建于1932年的沈阳鼓风机集团透平公司转子车间,一台台数字化工位机有条不紊地工作,图纸、工艺流程、物料等生产信息在显示屏幕上一目了然。“通过数字化系统,我们这样的老企业也有了新面貌。”沈鼓集团信息数据中心副主任王宗玉说,沈鼓集团的智能车间已实现人、机、料等生产数据线上全管控,大幅提升了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
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产业变革风起云涌,作为共和国曾经的装备部和原材料基地,辽宁省因势而动、顺势而为,围绕“三个字号”打开工业转型的窗口。
——“老字号”触网腾飞
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历史悠久,实力雄厚,在输变电装备、石化装备、冶金矿山装备、工业机床等领域曾经享誉全国。
面对数字化、智能化浪潮,辽宁“老字号”也在触网腾飞。全省加大企业数字化改造力度,提高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加快实现业务、数据和设备“上云”“上平台”;开展“机器换人”“设备换芯”的智能化改造升级,建设一批“无人车间”“黑灯工厂”……
最近3年,辽宁省已建设完成的109个智能制造重点项目,企业生产效率平均提升21.2%,运营成本平均降低15.6%。2021年前3季度,辽宁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8%,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速3.0个百分点。
施尔奇汽车系统(沈阳)有限公司是华晨宝马重要的座椅骨架供应商。记者在其数字化装配线上看到,众多零部件正在各处“站点”有序“打卡”:打钉、调试、检测、下线。只需几十秒,一件汽车座椅底盆就组装完成。
“我们在改造生产线时,引入了‘智慧生产’系统。”公司工业互联网项目组组长寇闯介绍,“数字密码”让单件产品生产效率比行业平均水平高出20%以上,而且公司数据与宝马总部互联互通,技术指令与客户同频更新,“真正做到为宝马配好鞍!”
——“原字号”做精做优
冶金、煤炭、石化、建材等原材料产业,占据了辽宁工业的“半壁江山”。最近几年,不断有外来资本看好辽宁临近港口、交通发达、土地广袤等优势,希望发展对劳动力需求并不高的“原字号”工业。“但由于高耗能、高污染,都被省里婉拒了。”辽宁省招商部门一位干部表示,辽宁“原字号”不再低水平铺摊子,而要走精细之路。
去年,沈阳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开发出用于制作更高品质医疗级手套的精品糊树脂材料,在防疫抗疫中大显身手,销售收入与净利润暴发式增长。公司董事长孙泽胜说,这得益于公司坚守“减油增化”的精细之路,这几年淘汰污染大、附加值低产品,向高精尖冲锋。
深度开发芳烃、高品质钢铁材料等6条产业链,推进11类45个精细化工产品产业化,系列化定制化发展用钢产业,大力发展镁建材、镁化工等产业……通过一套组合拳,到2025年,全省新材料产业占原材料工业收入比重力争超过10%,化工精细化率提升5个百分点。
做精做优的成效开始显现。在有着“中国镁都”之称的大石桥市,今年以来围绕精深加工谋划、立项、推进、建设项目17个,总投资24亿元。大石桥市工信局局长刘新桥说,这些项目投产后,“镁都”产业小而散,初加工居多的格局将有改观。
——“新字号”渐成风景
2021年上半年,辽宁“新字号”表现亮眼: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长33.6%、5大疫苗企业营收增长61.4%、集成电路装备收入增长超过50%……曾经多为“盆景”的战略新兴产业,而今规模壮大、串珠成链,渐成风景。
位于鞍山经济开发区的迈格钠磁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稀土永磁应用技术创新的领军企业。在公司展厅,一辆试验阶段的高铁模型引人注目。公司总经理吴正波介绍,他们研发的轨道交通永磁柔性制动系统,将帮助高速行驶的复兴号无需刹车片的摩擦就能平稳减速,有望替代进口的电子制动系统。“公司突破‘卡脖子’关键技术,已经开发了‘垂直电梯安全保护技术’‘重载汽车永磁缓速技术’‘隔空永磁传动技术’等几十个永磁应用场景。”
一些区域性“新字号”初具规模。在沈抚改革创新示范区,总规划建筑面积35.5万平方米的数字经济产业园已经入驻满了企业。依托数字辽宁—西门子赋能中心、视觉技术研究院、淘数科技、荣科智维云科技等57个项目,沈抚示范区的数字企业快速集聚,2021年上半年税收贡献占比达到59.5%。
要素之变,组合之变,产品之变
曾几何时,奋力挺起共和国脊梁的辽宁工业,一度被加工粗、水平低、效益差所困扰。以装备制造业为例,产品本地化配套率低,核心功能部件许多依赖进口或外购,原材料工业的精深加工程度和产业集中度低,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较高。
辽宁重塑传统产业动力源、再造新兴产业生态圈,就是从要素投入、生产组合到产品业态等维度的变革,追求现代工业的高质量、高效率、高效益和低排放目标。
位于沈抚改革创新示范区的沈阳广泰真空科技有限公司,工人在生产真空烧结炉。新华社记者杨青 摄
——要素投入变革:创新驱动,数字赋能
比资源、拼投入,曾是一些地方维持增长的老办法。面对经济新常态,辽宁注重向技术创新和智能制造要动力,重塑工业振兴的“发动机”。
真金白银来了。辽宁创新省本级财政科技资金使用,引社会资本设立科技成果转化投资基金,采取股权投资方式,“投早投小”。
“产学研”合作新模式来了。辽宁重点围绕24条产业链,支持龙头企业当“盟主”,联合上下游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培育新型创新联盟。
首台(套)示范性应用来了。2021年,辽宁将72户企业的89个产品认定为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给予政策支持,助推打破海外垄断、填补国内空白的重大技术装备接连诞生。
10月中旬在沈阳举办的2021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上,辽宁省首次对外公布1453个制造业数字化赋能应用场景,邀请全球企业和创业者参与到“辽宁智造”的升级之旅中来。
根据规划,未来3年辽宁将推动约7500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进行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升级,到2023年力争上云工业企业达到5万户。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院长鲁春丛说,辽沈大地将有更多企业插上“数字翅膀”。
在沈阳华晨宝马大东工厂车身车间,机械手臂在进行车身制造。新华社记者杨青 摄
——生产组合变革:从粗放到绿色,从零散到抱团
变粗放型增长为集约式增长,需要全新的生产组合方式,辽宁力推绿色制造体系建设,重点发展清洁化、低碳化生产,促进企业联合重组和资源有序开发,探索与现代工业相适宜的发展路径。
在钢铁行业实行超低排放改造,鼓励低能耗工艺发展;促进菱镁尾矿等废弃资源综合利用,鼓励矿山复垦复绿……辽宁省绿色制造已从理念变成现实。被评为首批国家级“绿色工厂”的恒力石化(大连)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庆国说,绿色制造帮公司节约了能源、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带来了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10月15日,鞍钢集团本钢集团有限公司揭牌成立,辽宁本钢集团正式成为鞍钢集团的控股子企业。鞍钢集团董事长谭成旭说,重组有利于双方发挥协同效应,统一产能布局,避免重复投资,促进辽宁钢铁业迈上新台阶。
在沈阳市浑南区东软软件园拍摄的智能终端设备。新华社记者蔡湘鑫 摄
——产品业态变革:向高端迈进,向服务拓展
“全市镁制品占国内市场的60%和国际市场的40%,却因产业分散,争相压价,好好的资源却只买了个‘白菜价’。”大石桥市工信局局长刘新桥一度愁眉不展。
地处环太平洋成矿带北缘的辽宁省矿产资源丰富,提高矿产附加值既是辽宁之需,也是辽宁之责。从石油到精细化工,从普通钢到特殊钢,从自动设备到智能装备,辽宁围绕产业“龙头”,配强“龙身”,拉长“龙尾”,推动制造业产品迈向高端化、精细化和服务化。
大石桥市2020年起下力气整治产业秩序,不再审批低端镁项目,淘汰一批小窑炉。走进辽宁嘉顺科技有限公司,花园式的工厂、一尘不染的车间,与记者几年前看到的景象有着天壤之别。总经理王继奇说,倒逼之下,公司转型开发电工级氧化镁这一高端产品,目前产品远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
辽宁还推动工业企业从生产主导向服务主导转变,支持企业由制造商向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转变,鼓励整机企业联合上下游企业,为用户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进入沈阳不满两年的紫光中德技术有限公司,在汽车零部件、输变电等行业建设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并推出智慧供应链平台,与华晨汽车、北方重工、远大智能等龙头企业合作,效益连年翻番。
8月19日拍摄的鞍钢厂区(无人机全景照片)。新华社记者杨青 摄
制度供给,环境改良,人才支撑
不久前,新源动力股份有限公司第三代燃料电池模块系列产品问世,在零下40摄氏度可实现无辅助加热自启动,150秒即可达到额定功率,一举突破氢能源汽车在寒冷地区的应用瓶颈。公司首席战略官刘常福说,这与辽宁打造“产学研”合作新模式,企业作为“盟主”单位,联合3所高校、1家科研机构、5家企业联合攻关密不可分。
强制度供给、优营商环境、聚天下英才……在这场产业转型的新航程中,辽宁不仅围绕“三个字号”奋楫摇桨,而且综合运用多重手段解缚松绑、汇聚资源,为“航行者”擂鼓吹号,送去“东风”。
大连片区内大连港大窑湾集装箱码头(2017年6月13日航拍)。新华社发
——制度供给踩“油门”
2021年5月,辽宁一次推出资产总额1074亿元的75个国企项目,包括19户集团层面混改项目和56个各级子企业混改项目,涵盖了众多产业领域,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混改。
从深化国企改革到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从创新驱动到开放带动,从发展普惠制金融到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辽宁在各个领域、各个维度推出一系列支持产业转型的政策,为振兴发展提供制度安排和政策引导。
以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为例,辽宁高水平建设中日韩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构建陆海联运大通道,打造向北开放新前沿。
今年前10个月,辽宁开行中欧班列510列,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RCEP国家进出口额分别增长19.1%和19.3%。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副院长李凯表示,通过将外部先进技术“引进来”破除结构固化,“走出去”加强与国内外产业合作,辽宁进一步融入两个循环的大格局,将迎来新的发展空间。
在沈抚改革创新示范区行政服务中心,企业员工在办理业务。新华社记者杨青 摄
——“办不成事”窗口办成事
前不久,丹东市社保中心服务大厅的“办不成事”反映窗口火了。这个特殊窗口,主要是解决一些因政策、历史遗留等问题造成正常窗口无法办理的“疑难杂症”。“这个窗口受到百姓好评,就因为它确实想到百姓心里去了。”窗口接待员胡晓倩说。
小窗口反映营商环境大变化。近年来,“就近办”“跑腿办”“指尖办”“痛快办”……办事便利在辽沈大地上蔚然成风,形成“你好我更好”,各地比拼营商环境的良好氛围。
优化营商环境永远在路上。辽宁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基础性制度改革,目前正从优化政务环境向优化社会环境拓展,努力培育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只有形成一个资本、技术、人才争相汇聚的良好局面,结构调整才能事半功倍。”辽宁社科院副院长梁启东说,目前辽宁的营商环境正带动思想观念、政务行为和企业诚信渐变,形成“投资正过山海关”的良好局面。
在沈抚改革创新示范区行政服务中心,企业代表在办理业务。新华社记者杨青 摄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今年的辽洽会上,沈阳蓝英工业自动化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快速全钢橡胶轮胎一次法成型机关键技术研发”等24个“带土移植”引进人才团队项目成功签约,项目总投资达18亿元。
人才是振兴发展的“密码”,在产业转型升级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今年以来,辽宁鼓励用人单位通过顾问指导、挂职兼职、项目合作、退休返聘等方式引进创新团队和人才。辽宁省委组织部研究制定关于实施“兴辽英才计划”打造人才高地的若干政策,拿出“真金白银”,支持一批带项目、带团队、带技术来辽或在辽开展技术攻关,破解“卡脖子”问题,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的高水平团队。
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教授常修泽说,企业家、技术创新者和市场开拓者,以及各类工匠是产业振兴中冲锋在前的三支队伍,辽宁一手引进外部人才,一手盘活现有人才,既加强高层次人才储备,也激活“大国工匠”,正为结构调整之战源源不断提供生力军。
航拍沈阳风景。新华网夏铭阳 摄
策划:曹智、刘健、钱彤
监制:牛纪伟、周红军
执行:王炳坤、朱永磊
记者:邹明仲、白涌泉、郭翔
统筹:关溪涓、翟子赫
视频:夏铭阳、杨青、高铭
海报:刘烜硕
编辑:曹滢、汪亚、赵健彤、刘舒
新华社辽宁分社 新华网 联合出品
-
【新春走基层】多彩节目温暖旅客回家路
歌舞表演、有奖竞猜、车厢送“福”字等活动,是铁路人对“平安春运、有序春运、温馨春运,让旅客体验更美好”最温暖的表达。2022-01-18 15:55:39 星期二
-
红沿河核电2021年上网电量创新高
2021年,红沿河核电实现机组安全稳定运行,全年实现上网电量372.26亿度。2022-01-18 15:08:22 星期二
-
南航北方分公司增加300班次迎接春运
春运首日,该公司客流平稳,共运输进出港旅客近万人次。2022-01-18 10:52:46 星期二
-
沈阳站:春运防疫不放松 年味更显浓
春运期间,沈阳站、沈阳北站、沈阳南站预计发送旅客280万人次,同比增长64.7%,日均发送旅客7万。2022-01-18 10:50:49 星期二
-
品书香、看展览:沈阳玖伍文化城多项活动丰富寒假生活
为迎接“双减”后第一个寒假,玖伍文化城精心策划启动了展览、儿童话剧等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用动、静融合的形式,丰富学生们的寒假生活。2022-01-18 10:06:15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