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沈阳11月8日电(记者张逸飞)哨声清脆,手势果断——在东北英才学校的篮球馆里,六年级一班的李沛泽正专注地执裁一场班级联赛。这位从小与篮球结缘的少年,如今以裁判身份站上赛场,对规则有了全新理解。
“原来自己打球时也经常犯规,现在通过裁判培训,同学们都更懂规则了。”李沛泽说。他的转变始于去年学校启动的“小裁判员培养计划”。体育老师李奕杭回忆,随着校园班级联赛火热开展,4名体育教师已无法满足裁判需求,“何不让学生来试试?”

学校首先通过个性化课程选拔苗子,开展系统培训。模拟比赛中,孩子们从不敢吹哨到从容执裁,逐步成长为联赛的“执法官”。为进一步提升专业性,学校还邀请沈阳体育学院专家参与指导。
“这是运动场上的思政课。”副校长于淼介绍,学校已在篮球、乒乓球、足球等项目培养多名学生裁判。前不久的校园乒乓球联赛,300余场比赛全部由学生执裁。最令人欣喜的是孩子们规则意识的转变——“他们从追求胜利的运动员,转变为维护秩序的裁判员,这种角色转换带来的是深入骨髓的规则敬畏。”
在最近一场篮球联赛边线,二十余名低年级学生认真观摩。每当小裁判做出判罚,场边就会响起细细的讨论声。这种以赛代练的方式,让规则意识在校园里悄然生长。

沈阳体育学院篮球教研室副主任杨尚千是项目的专业支持者。为让孩子们听懂规则,他专门开发了小学生版课件,将复杂的150多种裁判手势简化为10余个常用动作。“不是要培养专业裁判,而是播下规则意识的种子。”这位国家级裁判认为,高校有责任反哺基础教育,“我们要搭建平台,让每个孩子找到适合的角色。”
如今,获得执裁证书的学生成了校园里的“小明星”。他们在课间自发组织比赛,自觉维护规则,用行动影响着更多同伴。正如于淼所说:“当孩子们把规则内化于心,教育便真正发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