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沈阳8月31日电(记者于也童、张博群)走进位于大连市金普新区复州湾街道的一处工作室,一副高3.4米、宽1.5米、长4.5米的金普巨副骆驼骨架标本引人注目。身高1.76米的记者在它身下抬起头,只能看到这只巨兽的下颌骨。庞大的体型、微黄的骨骼,让它看起来与工作室内的现代文明有些“格格不入”。
巨副骆驼生活在距今180万年左右的新生代晚期。这副骸骨发现于大连金普新区骆驼山新生代晚期古生物化石点。从发掘出来的零散碎骨,到如今完整的巨兽骨架,史前巨兽“复活”背后是近40名工作人员的不懈努力。
近日,记者采访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骆驼山研究项目组,探寻史前巨兽“复活”背后的故事。
骆驼山古生物化石项目位于金普新区复州湾街道骆驼山。2013年,当地一家企业在骆驼山矿区采矿时,有工人发现一洞穴遗址有疑似动物化石出露,后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金昌柱鉴定,判断其为珍贵的古生物化石,并命名该洞穴为“金远洞”(距今约360万年至30万年)。
2016年以来,科研团队在骆驼山又陆续发现了望海洞、无名洞和听海洞以及里坨子穿海洞等地史分布较连续的洞穴堆积,这里陆续发现的古生物化石属种、数量之多,保存之精美,科研价值之高,实为罕见。
截至目前,“金远洞”已出土属种多样的脊椎动物化石标本上万件,包括120多种大、小哺乳动物,大部分的代表性种类都保存有珍贵的头骨、下颌骨等完整的标本。
“这里发现了很多中国东北地区首次发现的种类,填补了东北距今360万年至100万年生物地层和大哺乳动物学研究的空白,对首次建立我国东北地区新生代晚期高分辨率的生物地层框架具有独特的科研价值。”金昌柱说。
化石出土后,组装、复原这些史前巨兽的骨骼成了项目组的新任务。“科学复原组装巨副骆驼等巨兽的骨架,对我们研究这些史前动物的起源、演化和系统分类学研究有重要意义。”金昌柱说。
记者留意到,这间工作室面积约300平方米,分上下两层,涵盖了清理、修复、补配、翻模、着色、装架等流程。
“出土的化石被大量泥土包裹,需要仔细清理和修复。”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骆驼山研究项目组技师刘虎介绍说,小心翼翼地清理后,他们还要对化石脆弱的部分进行加固和修复。
一些史前动物的骨骼组织和架构需要研究员们仔细研究。“出土的骨骼可能‘缺零少件’,这就需要我们进行合理补配。”刘虎说,现阶段复原的每一副骨架都不是“最终版本”,未来如果出土未发现过的部位,如今的骨架会随之调整。
这项细致的工作耗时长、用工精细。以院子内一副复原后的肿骨大角鹿整体骨骼模型为例,项目组10多个人用时一年半才完成复原和组装。
截至目前,项目组已复原金普巨副骆驼、泥河湾巨颏虎、钝齿锯齿虎、肿骨鹿等4个品种的10多副骨架。“在探索这些巨兽真实面貌的道路上,我们还要长期探索,但每一次新的发现和研究进展,都让我们离这些远古生物更近了一步。”刘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