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沈阳4月11日电(记者姜兆臣)近日,一场以“凝心聚力攻坚、共建幸福家园”为主题的社区书记沙龙活动在沈阳市大东区津桥街道河畔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举行。活动上,参与第二期“导师帮带”行动的60名导师与学员齐聚一堂,分享基层治理的实践与思考。
沈阳市大东区第二期“导师帮带”行动于3月27日正式启动,行动采用“1+4+8+N”立体化培养体系,即12名金牌导师每人带教4名学员,通过书记沙龙、书记大讲堂、现场教学等在内的“八个一”规定动作,依托“导师工作室”创新推出的跟岗实践、案例工坊等N个自选动作强化实战能力。
沈阳市大东区津桥街道河畔社区党委书记王丽娟的“课程表”颇具特色:每周三上午学员参与社区晨会,每月第二个周六开展案例沙盘推演,每月还需全程跟随导师工作一周。“社区工作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每一件小事对居民来说都是大事”,王丽娟以组建“阳光护送队”服务残疾老人的故事,诠释基层工作的温度。
在沈阳市大东区万泉街道魁星社区旧改现场,导师魁星社区党委书记付卓带领学员开展“沉浸式教学”,要求学员72小时内完成老旧车棚改造方案设计。学员分组走访居民、测算尺寸、筹措资源,最终将多元方案提交居民议事会。“在实践中学习比听十场讲座更管用。”学员小林感慨道。
矛盾纠纷调解是另一门“必修课”。沈阳市大东区大北街道北苑社区党委书记李胜男通过模拟停车位纠纷案例,让学员扮演不同角色,体会“倾听的艺术”。“调解不是‘和稀泥’,而是要在法理情中找到最大公约数。”学员小田在复盘会上总结。
帮带不仅是传授经验,更是共同成长。在“导师学员互换日”中,48岁的导师、沈阳市大东区大北街道北苑社区党委书记李胜男向年轻学员学习“豆包”“Deepseek”和短视频制作,应用于社区党课;学员则从导师身上学习社区治理经验。“他们教我数字化,我教他们如何与居民共情。”李胜男笑道。数据显示,首期学员独立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提升76%,导师数字应用能力提高43%。目前2名首期优秀学员已成长为社区党委书记,形成“老带新、新促老”的良性循环。
“社区工作既要接天线,更要接地气。”大东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强调,“导师帮带”传承的不仅是方法,更是为民服务的初心。当年轻干部将“把居民家的事当成自己家的事”铭记于心,幸福新社区的“最后一米”便越走越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