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04/01 15:17:21
来源:辽宁日报

朝阳市喀左县二布尺南遗址有重大发现

字体:

朝阳市喀左县二布尺南遗址有重大发现——

青铜时代三个考古学文化遗存“共居”一处

辽大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赵晓刚正在给学生讲解二布尺南遗址出土的文物。

2022年,由辽宁大学与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共同成立的联合考古队开始对位于朝阳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的二布尺南遗址进行考古发掘。记者获悉,随着考古发掘、研究的不断深入,作为青铜时代的二布尺南遗址,为丰富大小凌河流域青铜时代晚期考古学文化面貌提供了重要依据和参考。

多个文化遗存“挤”在一处

3月30日,阳光洒进辽宁大学喀左田野考古实践教学基地文物修复室,光影里,研二在读的辽大历史学部考古文博学院文博专业硕士研究生黄雪冰与同学王良正埋头整理、修复二布尺南遗址发掘出土的陶器。

当陶片渐次拼接还原成完整器物,几千年前先民们的生活场景逐渐清晰起来。

二布尺南遗址位于朝阳市喀左县兴隆庄镇二布尺村的南侧,是一处集合了多个历史时期的重要青铜时代遗址。“经过连续3年的考古发掘,我们在这一处遗址里,发现了夏家店下层文化、魏营子文化、十二台营子文化三个面貌不同,但前后相继的考古学文化遗存,这在国内也不多见。‘二布尺南’可为将来鉴别周边区域青铜时代考古遗存提供重要借鉴。”辽宁大学历史学部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赵晓刚说。

记者在辽宁大学考古基地看到,文物陈列架上,修复完毕的陶罐、陶鬲、陶钵等有序陈列。根据标签可知,这些陶器虽然均出自二布尺南遗址,但它们分属不同历史时期,不论是器形还是纹饰,都有较大区别。从夏家店下层文化到十二台营子文化,在二布尺南遗址,不同族群在这里连续生活了千余年。

青铜时代北方的这三个考古学文化,分别依据考古发掘地点命名。夏家店下层文化相当于中原地区夏朝到早商时期,魏营子文化相当于中原商朝末期至西周初期,十二台营子文化相当于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

夏家店下层文化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占据着重要位置。赵晓刚告诉记者,经过3年的发掘,基本确定了二布尺南遗址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存分为早、中、晚三期。

早期房址多为圆形半地穴式建筑,陶器多见夹砂黑褐陶、泥质灰陶等,纹饰以篮纹、绳纹为主。中期房址为带石护台的圆形土坯建筑,室内用白灰抹墙壁和地面,陶器多见夹砂灰陶、泥质灰陶等,纹饰以较规整的弦断绳纹为主。晚期房址均为带石护台的圆形土坯建筑,室内用火烘烤或用白灰抹墙壁和地面,陶器多见泥质灰陶、黑陶、红陶、夹砂灰黑陶等,纹饰以弦断绳纹、瓦棱纹、压印花边附加堆纹为主。

十二台营子文化面貌露“真容”

在辽宁大学喀左田野考古实践教学基地陈列室里,一个高约45厘米的素面筒形陶罐是赵晓刚重点关注与研究的对象。

赵晓刚告诉记者,这个筒形罐是十二台营子文化的遗物。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红山文化时期的遗址里,也曾大量出土过筒形罐,在间隔2000多年后的十二台营子文化里又发现了这一类型陶器,由此可见文化的延承与源远流长。

此外,二布尺南遗址发掘出土的大量陶器、石器,为丰富十二台营子文化提供了实证。赵晓刚表示,在最初发掘中,考古人员根据文化层判断“二布尺南”夏家店下层文化的上面是夏家店上层文化,但随着出土遗物增多,考古工作者改变了当初认识,认为该文化为十二台营子文化。

二布尺南遗址的十二台营子文化遗存,多见半地穴式圆角方形房址,室内灶多为3块立砌石板与墙体构成,用一件无底的叠唇筒形罐作为灶口。陶器多见夹砂红褐陶、泥质灰陶,素面为主,少量交叉刻画纹或双排戳点纹多见于壶或瓮肩部,器型有叠唇筒形罐、叠唇小罐、直领壶或瓮、豆、盂、盆、甗盆等,还见有满施指甲纹的叠唇罐,少见三足器。石器有半月形双孔石刀、亚腰形石锄、石锤斧等。新发现的马坑出土了辽宁地区青铜时代第一具完整马骨,对于研究本地区马的来源、驭使、传播等有重要价值。

“这些遗物的发现,不仅丰富了大小凌河流域青铜时代晚期考古学文化面貌,也为研究十二台营子文化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赵晓刚说。(记者 朱忠鹤)

【纠错】 【责任编辑:关溪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