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02/20 11:29:18
来源:新华网

特写:老张和他的“龙”

字体:

  新华社沈阳2月19日电 题:特写:老张和他的“龙”

  新华社记者于也童

  80岁的张仲发目不斜视地盯着手机,眼神跟随着屏幕里儿子张振龙的步伐,不时点评:“这步子迈得不对,没气势。”“手没劲,还得练。”“看看我怎么走的。”

  顺着张仲发的视线望去,手机屏幕画面上,是一派欢腾的舞龙场面:欢快的乐曲中,手执龙球的张仲发一袭红衣,不断变换姿势,舞动龙球。各由13名队员操纵的雌雄两龙,在龙球的指挥下,时而腾跃冲飞,时而犹入海破浪——这是正月十五元宵节当日,张仲发带领团队在沈阳的一次表演。

  舞龙是中国独具特色的传统民俗娱乐活动。从春节、元宵节到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人们都会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和丰收。

  张氏皇苑龙舞龙技艺是辽宁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张仲发是其第十五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张氏皇苑龙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清初,祖籍山东的张氏家族来到东北,将祖传的舞龙技艺带至关外,并依照东北的地理民俗特点加以改造。“我们张氏皇苑龙舞动起来后,脚步像秧歌一样,有舞蹈的美感在里面。”张仲发说。

  走进沈阳市沈北新区虎石台街道古城新都社区,当地专门设立了张氏皇苑龙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室。在这里,记者看到了张仲发的“老伙计”——两条“皇苑龙”。

  竹篾扎骨、糊皮塑形、彩笔勾勒,一条色彩鲜艳、栩栩如生的张氏皇苑龙跃然眼前:龙体共13只龙脚,龙长约24米,舞动起来气势磅礴,颜色斑斓。

  “我8岁就跟着父亲和叔叔到处耍龙,吃饭时,他们用十几根筷子摆出舞龙的队形,告诉我龙的各种部位以及队员的走位。”张仲发回忆说,“你看这个龙球,相当于舞龙的指挥棒,舞得好不好,龙球的引导十分重要。”

  从8岁到80岁,多年“与龙共舞”,张仲发整理和传承了包括“龙抬头”“五龙盘柱”“九龙口”等多项舞龙技艺。

  早年间,父辈传承技艺时都会嘱咐一句“不要外传”,如今张仲发却把自己的技艺毫无保留地教给儿孙及街坊邻居。“我舞了一辈子,所有招式都烂熟于心。现在人老了,体力不如从前,但‘皇苑龙’的传承不能止步。”

  让张仲发欣慰的是,如今很多年轻人来向他学习、了解舞龙的技艺。当地也积极对接属地内的多个产业园区,向多个企业推荐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表演。“富有历史和文化内涵的舞龙表演,给企业带来了喜庆和精气神。”沈北新区虎石台街道党工委书记张明说,让更多人看见,也是激活“老手艺”的重要一步。

  “你看这龙,放在屋里是‘死’的,只有舞起来,它才能‘活’。”张仲发抚摸着龙身说,“老伙计,我舞不动了,但我盼着你能继续‘舞’十年、百年。”

【纠错】 【责任编辑:赵健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