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故事|湿地“追鸟人”
2023-04-04 17:19:16 星期二 来源: 新华网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47岁的余炼是辽宁锦州湿地的一名“追鸟人”。他每天与滩涂、狂风、沙土为伴,追寻候鸟的足迹,忙碌在拍摄、观测、救助候鸟的第一线,10年间救助鸟类超过2000只。

  时下正值候鸟大量迁徙季,以余炼为代表的湿地“追鸟人”迎来了一年中最繁忙的季节。在他们的巡护、救助下,加上生态环境的改善,越来越多的珍稀候鸟感应春的召唤,从南到北,与湿地开启一场“春天的约会”。

3月28日,余炼在鸟类监测工作的途中。 新华社记者 陈为 摄

  守护候鸟精灵

  “是黑嘴鸥的叫声!”3月28日上午,巡护车急停在锦州东方华地城湿地公园一处浅滩,余炼一边兴奋地喊记者下车观看,一边循声望去。平阔的水面上,两只黑头灰翅的黑嘴鸥一跃而上,发出尖尖的叫声。

  余炼是锦州市野生动物和湿地保护协会的副会长,从2013年开始利用业余时间观鸟、护鸟。听声辨鸟,是余炼十年来练就的基本技能。他常常侧耳一听,或轻轻一瞥,就能从叫声、羽毛颜色、飞行姿态等辨出鸟的种类。他的胸前常挂着相机和望远镜,随时随地拍摄、观测、记录鸟类的数量和习性。

  余炼说,从锦州市内到湿地,一共有300多个候鸟观察点,巡护一圈下来少说也要150公里。湿地风大沙土多,巡护车里常年积着一层薄薄的灰尘。余炼也不在乎,中午饿了就啃馒头、吃泡面,在湿地里一待就是一整天。

  “追鸟”十年间,余炼记录下许多珍贵的瞬间:近14年来野生丹顶鹤首次到锦州湿地繁殖、濒危物种黑脸琵鹭从稀客变常客、近千只东方白鹳在芦苇荡翩翩起舞……这些照片和数据成为当地林业部门动态掌握候鸟迁徙、了解湿地生态变化的重要依据。

  鸟拍得多、拍得好,余炼在“鸟圈”的名气大了起来。许多人遇见受伤的鸟类,直接给余炼打电话求助。2017年12月的一个晚上,余炼接到电话,一只受伤的猎隼在辽宁兴城市被发现,需马上送到沈阳猛禽救助中心医治。

  余炼没想太多,和护鸟志愿者开了1个多小时的夜车,赶到了发现者家中。“刚看到猎隼时,它躲在房子角落,嘶吼、扑腾着,我们怎么也捕捉不到。”余炼说。

  情急之下,余炼先用纱网将猎隼套住,再慢慢取出来。受到惊吓的猎隼,用喙不断地啄余炼的手。余炼只能忍着痛,一只手抓住猎隼的爪子,另一只手托着猎隼的腹部,紧急做了止血包扎后,又驱车连夜赶往沈阳,安全送达救助中心。

3月28日,余炼在拍摄远处水面上的候鸟。 新华社记者 陈为 摄

  见证生态变迁

  地处渤海北部、辽东湾西岸,锦州大凌河口湿地曾是鸟中“国宝”野生丹顶鹤自然繁殖地的最南端。可2008年以后,很少有人发现野生丹顶鹤繁殖的踪影。

  “丹顶鹤不愿来,主要是湿地环境变差了。”锦州市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张宝强说,由于气候变化和环境破坏,大凌河口湿地曾一度成为荒滩,盐碱化严重,植被稀疏。

  痛定思痛,多年来锦州市实施湿地修复、河湖水系连通等一系列生态修复措施。2020年4月,锦州市开始实施大凌河口生态修复项目,退养还湿,恢复自然生长环境。

  湿地的生态变迁,体现在余炼拍摄的照片里。10年前,照片里的东方华地城湿地公园还是一片荒滩。经过持续修复,这里的芦苇已成苇海,面积达22平方公里,是之前的4倍,越来越适合野生动植物的生活和繁殖。

  2022年4月,余炼在湿地公园发现了野生丹顶鹤繁殖的踪迹。“那段时间,我直接住在湿地里,和大伙24小时不间断地观测、守护繁殖的丹顶鹤。”余炼说,当年共有4对野生丹顶鹤在锦州湿地繁殖。

  时隔14年,野生丹顶鹤重新选择在锦州湿地自然繁殖,表明这里的生态环境发生了质的改变。截至2022年,锦州恢复湿地974.4公顷,野生鸟类种类和数量成几何式增长,有300余种候鸟选择在此栖息繁殖。

  每次从湿地返回市区,余炼都会路过一片空地,几辆推土机正将养殖池缓缓填平,有的地块海水已经漫上泥滩,变成大大小小的浅水滩涂。

  “看着真高兴,今年春天这些地方都能成为候鸟的乐园。”余炼说。

3月28日,余炼在拍摄远处水面上的候鸟。 新华社记者 陈为 摄

  打造候鸟迁徙“绿色通道”

  濒临黄海、渤海,辽宁省地处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通道,每年经过这里的鸟类种数达370多种,种群数量达600余万只。鸟类保护已成为这片土地上的共识,涌现出一批“追鸟人”。

  盘锦市林业和湿地保护服务中心主任李玉祥追寻、守护了黑嘴鸥32年。自1991年成为首批黑嘴鸥观测团队成员,李玉祥就开始不断观测、研究黑嘴鸥,为当地湿地修复建言献策。

  30余年来,盘锦市从设立保护站,到恢复8.59万亩湿地,生态不断向好。黑嘴鸥从千只变万只,在辽河口湿地这个家园获得了“新生”。

  距离盘锦200余公里外的辽西北票市红村,全村人都在守护着一种候鸟——白天鹅。

  每年10月到来年3月,每逢天鹅“驻扎”红村,村民李海峰和王朝辉夫妻俩就在河岸边定时巡逻、撒食、救助。

  每当李海峰吹响哨声,天鹅会成群结队,像训练有素的士兵向上游涌来。洁白的鹅群或游弋觅食,或交颈相合,汇成春日里一道美丽的风景。

  “有一年,一只天鹅被冻在了冰面上,我就踩在薄冰上,一点点砸碎周围的冰块,把它救了出来。”李海峰说,如今,在红村附近栖息过冬的天鹅数量从2017年的数十只,增至450余只。红村也拥有了美丽的别名:红村天鹅湾。

  生态环境日益改善,又有“追鸟人”夜以继日守护,引来更多的远客“驻足”。在沈阳法库县獾子洞湿地,每年有近2000只白鹤冒雪迁徙600公里,在此处停歇觅食;在丹东东港市,每年过境、栖息、觅食、越冬的各种鸟类达300多种,数量上百万只。

  目前,辽宁湿地总面积达1916.22万亩,已建立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26处、湿地公园40处、省重要湿地31处。人与自然、候鸟与湿地,在修复和保护中共生共融。

总策划:赵丹平、顾钱江

监制:闵捷

统筹:卫铁民

记者:武江民、张嘉琪、陈为

视频:刘斌、陈为、张嘉琪、武江民

编辑:闵捷

新华社对外部

新华社辽宁分社

联合制作

中国故事工作坊出品

+1
【纠错】 责任编辑: 关溪涓
辽宁新闻
010070220010000000000000011114571129493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