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州市聚焦“六个牢牢把握”推动科技事业发展——
向国家创新型城市迈进
锦州阳光能源有限公司员工正在硅片生产线上忙碌。
锦州神工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人员正在调试设备。
中信钛业特种专用型钛白粉研发等15项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2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科技奖,94项科技成果获省科技奖,创建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2家,省级科技创新平台67家,拥有注册科技型中小企业865家……十年来,锦州建设辽西科创中心城市的成果斐然。如今,锦州正全力推进科技创新工程,培育壮大科技企业群体,促进科技成果本地转化,优化科技创新生态。通过落实“六个牢牢把握”推动科技事业发展,奋力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
牢牢把握“党对科技创新工作全面领导这条主线”
经过多年的努力,锦州市的创新体系建设日趋完善,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不断提升。在规模方面,研发经费投入、研发人员数量、基础设施配套等已处于全省前列;在结构方面,省级科技创新平台、省属多科性大学、科技领军企业等省级科技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在能力方面,中信钛业特种专用型钛白粉研发等15项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这些进步和成绩是在锦州市委坚强领导下取得的。实践证明,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全面领导,是锦州做好科技工作的根本政治保证,是党的领导政治优势的充分体现。锦州将进一步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全面领导,完善党组议事决策规则,建立权威的决策指挥体系。不断发挥党组织把方向、谋大局、保落实的重要作用,努力增强科技创新活动的组织力、战斗力,形成团结奋斗的良好局面。
牢牢把握“聚焦产业发展推进科技创新这个方向”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当前,锦州市重点发展精细化工、新能源、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农副产品精深加工,重点培育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及应用,重点谋划临港产业、消费品产业,不断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在这些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会不断面临关键技术问题和“卡脖子”瓶颈制约,只有通过科技自立自强,才能推动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自主自控。锦州市将加快实现科技成果与产业需求精准对位,引导企业与驻锦高校院所通过产学研联盟联合承担科技计划项目。同时,还将不断提升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统筹好科技成果市场化机制与产业协调发展。通过创新让全市的主导产业链各环节实现价值增值,依托创新链促进主导产业链升级,打造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链创新高地。
牢牢把握“创新人才引育用这个根本”
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科技创新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在人才培养上,锦州市重点抓好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优秀工程师等队伍建设,致力于打造科技创新主力军。如今,锦州拥有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65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省级优秀专家和领军人才31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24人、千人层次72人。未来,锦州市要继续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要全面落实“兴锦人才计划”,持续推进“带土移植”“科技特派”“智联锦城”“智汇锦城”等特色工作。建立以实际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机制、以利益分配为导向的激励机制、以去繁务实为导向的管理机制,最大限度赋予科技人员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充分发挥人才效益,坚持人岗相适,既防止“骑着骏马找良驹”,也要避免“大松树当柴烧”,最大限度提高人才使用效能。优化人才服务保障,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发展得好。
牢牢把握“创新平台打造这个支撑”
创新平台是创新资源集聚和成果产出的重要载体。没有好的载体平台,就难以发挥规模效应和乘法效应,难以引进好项目和高层次人才。如今,锦州市正加快创新平台建设,搭建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平台,培育建成省级中试基地——辽宁锦州先进材料中试基地,推动辽宁锦州离子液体连续化微反应中试基地、辽宁锦州工业机器视觉检测中试基地等市级中试基地建设。同时,锦州市还支持和引导驻锦高校、企业创建和升级一批省级创新平台,重点推进天桥新材料、宝钛华神等企业创建省产业专业技术中心。十年来,锦州市创建了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2家,省级科技创新平台67家,市级科技创新平台94家;构建省典型实质性产学研联盟25家、省提升类实质性产学研联盟11家,平台建设日益加强,载体作用不断发挥。未来,锦州市要统筹推进各类科技园区建设,不断优化市级科技创新平台布局,解决各县区发展不均衡问题;积极参与全省创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和辽宁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建设,鼓励支持重点创新型领军企业联合大院大所,整合优势力量争创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高能级创新平台;积极引进大企业来锦设立研发总部、区域研发中心;推动新型研发机构、企业技术中心、中试熟化基地建设,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
牢牢把握“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这个重点”
成果转化是科技创新的“最后一公里”,科技创新成果只有转化为生产力才能产生价值。锦州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工程,加快实现本地产业化。嫁接外部科技创新资源,让先进适用科技成果尽快在锦州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锦州市与中科院沈阳分院、省内外部分高校院所签订科技合作战略协议,举办与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科技成果对接活动,同时组织企业参加各类科技成果对接活动20余场。实施校企校地“双向挂职”行动,发挥驻锦高校科技创新资源优势,选派30名驻锦高校优秀科技人才到企业担任科技特派员,逐步搭建起校地融合的“金桥”。十年来,锦州2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科技奖,94项科技成果获省科技奖,236项科技成果获得市科技奖;2021年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21.3亿元。未来,锦州将深化与驻锦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合作,实现实验室与市场无缝衔接,让科技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从“产品”变为“商品”。坚持需求导向,瞄准“6+1”主导产业和关键重大技术需求,用好省级“揭榜挂帅”、市级“春芽计划”等科技攻关制度,搭建产学研合作桥梁,积极组织开展科技成果撮合对接会,实现企业创新需求与科技成果精准对接,打通“技术需求”向“市场需求”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牢牢把握“创新主体培育这个关键”
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主体,也是科技创新的主体。
近年来,锦州市不断加大政策资金支持力度,开展科技招商,壮大创新主体规模。分别建立了纵向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雏鹰企业、瞪羚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横向“爆品”(具有爆发成长潜力的企业)“双五”(营业收入5亿元以上且研发投入强度5%以上的企业)“深科技”(具有技术领先、填补空白、替代进口科技研发能力的企业)特色企业培育体系。按照“挖掘+培育+服务”的链条,建立培育库,分类培育,在市场开拓、成果转化、人才引进、金融对接、平台建设等方面深度扶持,为科技企业成长打造定制化的产业生态环境。如今,全市已注册科技型中小企业865家,高新技术企业188家;培育雏鹰企业78家、瞪羚企业26家;69家企业纳入具有“爆双深”潜力的科技企业培育库。
未来,锦州市将着力增强企业创新动力,推动各类创新资源、要素、服务向企业聚集,激发企业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特别是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引导作用,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记者 崔治)
-
璀璨烟花迎新春
1月14日晚,“2023中国·沈阳迎春灯会”首场音乐烟花秀在棋盘山关东影视城南广场拉开序幕。2023-01-15 11:58:52 星期日
-
营口全力推进工业数字化转型
近年来,营口市积极探索以工业互联网、区块链等新技术新模式,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工业高质量发展。2023-01-15 11:57:57 星期日
-
沈阳出入境服务大厅又忙起来了
1月以来,沈阳市护照申请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10倍。2023-01-15 11:47:38 星期日
-
2.0版!“春暖辽沈·援企护航”新春升级
辽宁省人社厅将继续积极主动为市场主体和重点群体提供更加精准、更加匹配的个性化全方位服务。2023-01-15 11:46:47 星期日
-
辽宁省人大代表任文军:辽河油田打造“三大储库” 赋能绿色发展
近年来,辽河油田加快发展新能源业务,着力打造辽河储气、储碳、储能“三大储库”,积极探索独具辽河特色的绿色转型发展之路。2023-01-15 11:45:58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