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城市 守护英雄
2022-09-14 10:17:00 星期三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我决心杀敌立功,戴着光荣花回来看你们”

  “男有决心在战斗中坚持为人民服务,不立功不下战场”

  ……

  这是邱少云、黄继光分别写给兄弟、妈妈的信中的片段。朗读者饱含深情的声音,带着人们的思念穿越时空,回荡在烈士墓前,回响在无数中国人的心中。

  9月13日,一场主题为“致敬最可爱的人”的朗诵会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举行。4天后,第九批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将在这里安葬。

  这座陵园,长眠着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等家喻户晓的战斗英雄。这座陵园,浸透着英雄们的鲜血,标注着中华民族的精神高程,是一枚抗美援朝历史的记忆坐标,是一部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

  英雄的沈阳城,因为这座陵园,平添了许多英雄魂,涌动着浩然英雄气。英雄的骨血与城市的泥土融为一体,英雄的精神也融入城市的血脉,成为这座城市的鲜明品格。

  归来吧,英雄!

  秋日的抗美援朝烈士陵园,松柏苍翠,绿草如茵。

  步入陵园,一面长达百米的英名墙引人注目:19.7万余名抗美援朝烈士的姓名镌刻其上——是他们用鲜血和生命铺就了伟大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之路!

  南侧的松柏林下,123座英雄墓碑静静矗立。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孙占元、杨连弟等家喻户晓的英雄长眠于此。墓碑前,鲜花四季不断。

  1953年,黄继光、孙占元、邱少云三位烈士的遗体运抵沈阳。沈阳为他们举行了庄严隆重的公祭和安葬仪式。从公祭地点到烈士陵园,绵延7公里多的路上,数十万市民冒着寒风,肃立大街两旁。

  “每逢清明,市民们和天南海北的人们都自发来到这里,给英雄们扫墓、献花。”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管理中心主任肖淑芬说,“来这里扫墓,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光荣。”

  建于1951年的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是目前国内最大的专门安葬和纪念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烈士的陵园。70多年来,到此参观、祭扫的各界人士超千万。每逢清明,党员干部、各界职工、学生纷纷到陵园祭拜烈士。

  从2014年起,从韩国归来的志愿军烈士的遗骸安葬在这里。至今,国家已连续8年迎回825位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这些曾埋骨异国他乡的英雄,终于回到了祖国和人民的怀抱,长眠在战友们的身边。

  为了迎接“最可爱的人”回家,国家每年都举行隆重的仪式。2021年9月2日,当护送烈士遗骸的飞机进入我国领空后,两架战机腾空而起,伴飞护航,向志愿军烈士致以崇高敬意。专机降落,沈阳桃仙机场以“过水门”的最高礼遇,迎接英雄回家。

  从沈阳机场到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30多公里的长街,每年都有大量市民自发来到街头迎接英雄,沿街的电子屏上全部打出“向最可爱的人致敬”的感人标语。

  沈阳市民李江波是自发到街头迎接英雄中的一员。他说:“当我看到载着烈士遗骸的车队缓缓驶过的时候,不自觉地流泪;我看看周围,大家都在流泪。有人喃喃地说:你们终于回来了!”

  “战场的后方,后方的前线”

  沈阳,是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淬炼成长起来的重工业城市。战争期间,沈阳一批批热血青年报名参军,一座座工厂把机器当武器,源源不断支援着前方将士。

  沈阳市东部,一座名叫“老龙口”的百年酒厂,飘散着阵阵酒香。走进古色古香的厂区,一幅照片引人注目——冰天雪地中,几名身着棉衣的战士挎着钢枪,吃着炒面。

  “很多战士就是吃着这里的炒面充饥,喝着这里产的白酒御寒。”沈阳八王寺老龙口集团董事长李秀实指着照片说,“抗美援朝期间,作为大后方,沈阳有人出人,有物出物。”

  要人给人、要物给物、要血给血,要什么给什么、要多少给多少——这就是沈阳,抗美援朝的后方,支援战场的前线。

  抗美援朝战争打响后,作为后勤保障的重要枢纽,沈阳市带领全市人民立即行动,举全市之力支援前线。

  据统计,沈阳有近4万满载人员和物资的车皮在沈阳编组、中转开赴朝鲜;7400多名热血青年参军,3000多名技术人员顶着敌机的狂轰滥炸修复桥梁、运送物资;全市有数万人参加输血队……

  “多生产一支药品,就等于多消灭一个美国鬼子”——87岁的东北制药离休干部赵桂芝,清晰记得药厂为支援前线开展生产竞赛的口号。她在竞赛中获得了“灌注大王”的称号。

  老人回忆说:“我灌注20毫升的安瓶,一只手拿6支,日产量接近翻倍,创造出药厂的最高纪录。”

  不仅如此,全厂上下,不分男女,上班抓生产,下班抓炒面。人们坚信,“后方多流一滴汗,前方少流一滴血”。

  90岁的志愿军老战士马世勋,出生于沈阳新民,1950年响应号召参军入朝。他至今还记得在换上军装前,营长一再向他确认的话——

  “你考虑好了吗?换上这身衣服,命就不是自己的!”

  当时年仅18岁的马世勋毫不犹豫地回答道:“报告!考虑好了,就没打算活着回来!”

  天地英雄气 浩然城市魂

  从战争年代到和平岁月,一代代沈阳人在守护英雄中争做英雄,谱写着一曲又一曲的时代壮歌。

  前几天,为迎接第九批在韩志愿军烈士的遗骸回国,航空工业沈飞首席技能专家方文墨来到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亲手将公司研制的新型鹘鹰战机模型放在一级战斗英雄孙生禄墓前。

  面对着这位空军烈士的墓碑,方文墨说:“祖国的航空工业已经强大,请先辈放心,我们这代人一定跑好接力棒!”

  一代接着一代干,一棒接着一棒传。作为“中国歼击机摇篮”的沈飞,涌现了无数英模,以生命赴使命,用热血铸忠诚。

  2021年10月,随着电影《长津湖》的热播,烈士杨根思墓前同样出现了一架“歼-15”模型。这一幕在互联网上刷屏,引得无数人泪目。

  2012年11月,在看着亲手打造的歼-15战机于“辽宁舰”上成功着舰后,罗阳,这位沈飞集团公司的一代掌舵人,突发心脏病,猝然离世,把生命写在了祖国的海天之间。

  一位抗美援朝老战士曾痛心地说:曾经的战场,因为没有制空权,多少年轻的战士血洒疆场。如今,我一架架新型战机横空出世,告慰先烈。

  从罗阳到方文墨,一代又一代沈飞人,正是这座城市品格的缩影。第一台机床、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沈阳,这座伴着抗美援朝炮火崛起的工业重镇,不间断地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共和国工业史上的第一。

  从航母舰载机批量列装到“蛟龙号”深潜,从150万吨级乙烯压缩机组到完全自主知识产权重型燃机,从解决从无到有,到实现从有到强……新时代的沈阳依然挺立着中国工业的脊梁。

  涵养着英雄气,汲取着不竭力量,沈阳这座英雄辈出的城市,向着未来继续进发!(记者徐扬、汪伟)

+1
【纠错】 责任编辑: 关溪涓
辽宁新闻
0100702200100000000000000111145711290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