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仁县群众眼中十年来的生活变化
2022-08-31 10:27:06 星期三 来源: 辽宁日报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

——桓仁县群众眼中十年来的生活变化

青山掩映、绿水环绕的桓仁县城。记者 林林 摄

朝鲜族农民群体舞蹈——乞粒舞表演。刘云云 摄

张悦投资林下参产业,获得了长期稳定的收益。记者 林林 摄

辽宁参中堂健康产业股份有限公司车间一角。记者 林林 摄

  提要

  10年前,“两高两铁”全线通车,结束了桓仁满族自治县不通高速公路和铁路的历史,桓仁县的经济社会发展由此跃升到了一个新的层级。而8月8日本桓高速公路的开工建设,无疑又会让桓仁县迎来新的机遇。

  交通巨变,只是桓仁县领导班子秉承“自信、自力、自强”的奋斗精神,带领全县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缩影。

  过去10年,桓仁县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坚持把民生为先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实施“生态立县、工业强县、旅游兴县、文化名县”发展战略,不断提高经济实力,保护生态环境,挖掘文化底蕴,改善生活条件,使桓仁群众不断收获满满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为桓仁美好的明天提供不竭动力。

  广阔天地里安居乐业

  人民群众的获得感首先来自于物质的富足。在桓仁乡间行走,可以感受到新农村的气息。随便和谁聊一聊,都有“来钱道儿”,安居乐业感十足。

  8月2日,记者在桓仁县雅河乡见到两个返乡创业人,过去10年,都是他们的“黄金期”。

  49岁的王国清是当地人,在20多岁时就外出打工,当过船员、厨师,因为所在的湾湾川村为了发展乡村旅游业搞小城镇建设,他就在2008年置换了自家的房子,建起了200平方米的新房子,成为42户挂牌营业的农家院之一。随着“两高两铁”的通车,生意越来越好。王国清的特长是搞餐饮,他和附近十多户农家院联合,形成了吃住一条龙。正常年份,他家一年能有20万元的纯收入,虽然辛苦些,但比他外出打工强,有归属感和稳定感。而周边被他带动的农户每户每年的收入也在几万元。

  46岁的张悦的老家在丹东,岳父家在雅河乡联合村,他和妻子之前一直在大城市闯荡。1998年他第一次到桓仁登门,被漫长而难走的山路吓着了,一直找各种借口逃避回来。而当他2005年第二次来到桓仁,被这里的变化所吸引,开始和妻舅共同投资林下参,由岳父岳母负责管理,并利用城市人脉寻找高端的销售渠道,很快得心应手,以至于现在已经举家从大连搬迁到桓仁。他说,现在的人参苗早已收回了成本,只要耐心照顾和等待,收益会一直延续下去。最近两年他又“玩”起了草莓,去年投入30万元,承包了村里的4个草莓种植大棚,除去各种成本,当年就回本了,还让帮忙的乡亲赚到了钱。他豪气地说:“我就是要在桓仁的广阔天地中不断有作为。”

  既要秀美山川、蓝天碧水,又要仓廪殷实、物阜民丰。过去10年,桓仁县领导班子在产业发展中,结合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把工作重点放在中药制药、保健品、健康食品、葡萄酒、旅游和康养等产业项目的引进和建设上,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集聚,这些产业政府税收并不高,却绝对是富民项目。

  目前全县累计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553个,市级以上农事龙头企业62家,“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村40个。有相当的农户因此而受益,全县仅从事林下中药材产业农户达到2.8万户、9.7万人。而旅游产业在这10年当中,接待游客和旅游总收入不断增长。通过在旅游景区设立旅游扶贫购物亭,成立乡村旅游合作社,农民参股入股,采取“企业+农户”“合作社+农户”等多种方式,实现直接和间接就业3万余人,累计带动16930人脱贫。

  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

  初到桓仁县,你很难把这里和印象中的小县城联系在一起:宽阔而四通八达的街路、风格典雅的居民小区、大气宁静的公园广场、质朴又精致的星级酒店、造型现代的购物中心让人印象深刻。

  8月初的桓仁,夜晚微凉。华灯初上时,民族广场、章樾公园均有大型音乐喷泉亮相,七彩变化、美轮美奂,男女老少、歌舞欢笑。近两年,练习太极拳的队伍越来越庞大,凸显辽东小城的宁静自足。

  马丽云是桓仁县职教中心的英语教师,她是地级城市里长大的孩子,2004年和100多名大学毕业生一道应聘到桓仁县。来这里18年,她活得越来越开心。她说:“原来县城是车少、楼矮、道路窄,市民的休闲娱乐项目也很少。现在你再看,车多、楼高、道路宽,只要你想娱乐,公园广场任你选,跳舞唱歌随你来。别看我们是县城,但开放度很高,又是旅游城市,人和事都很洋气。”马丽云和丈夫儿子生活在金盛佳园三期住宅小区,设施完备、物业规范。记者看到,她的家是两室一厅一卫,面积107平方米,格局科学,设计合理,并且装修风格很时尚,正如她所说的那样很洋气。

  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不仅是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还需要获得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满足。过去的10年,桓仁县领导班子通过向上争取国家支持,向内挖掘财政潜力,不断为桓仁城乡居民增添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感。

  享受“两高两铁”交通红利的同时,“十二五”期间,桓仁县先后修建4座跨江大桥,总投资1.5亿元,城内城外,交通便利,景色宜人。“十三五”期间,完成公路建设749公里,项目总投资8.19亿元,桓仁城乡,四通八达。

  10年间,桓仁县实施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等各类工程200余项。新建和改造了25条主要道路,在高速公路出口的迎宾广场建设工程,绿化景观很有时代感。沿着浑江,修建了滨江文化活动广场,绿化、小品、雕塑、人行步道和休闲广场丰富多彩。不仅要“面子”,而且要“里子”:近年仅城区排水管网雨水、污水分流建设就投资8000多万元。

  桓仁县还注重办好学前教育、9年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10年间,有 10174名桓仁孩子考入高等院校学习。教育牵动了家家户户,也使很多家庭有了各种改变。

  记者在县城江北泡子沿的玉盛饭店见到了48岁的店主刘玉达,下午两点钟了,生意还很红火。16年前,刘玉达和妻子祁洪娟还种着地、打着工。等儿子该上学的时候,两口子想为了孩子,日子不能再这么混下去了,看到大家生活水平提高,他俩认准了开饭店赚钱。门市房由租到买,由少到多,生意越做越大。如今,他们腰包鼓底气足,为孩子们提供了足够的教育经费,大儿子如愿上了大学,小儿子正在念小学。

  家乡让他们自信且骄傲

  桓仁有着独特的地域文化,虽地处大山,这里的人们却有着超前的意识,能接受新鲜事物,而且充满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

  8月1日晚,记者在民族广场人群中,随机和一家四口聊了起来。两位老人叫阚金友、高雅丽,都已76岁了,两个女儿刚刚开车带他们观赏音乐喷泉,结束后再送回家。阚金友说起县城变化很开心,以前县城看不到几台车,现在像大城市一样。其实,老人最开心的是三个孩子虽然没念多少书,但现在日子过得都很好,大女儿48岁,在县城开发廊,丈夫做塑钢窗生意;二女儿45岁,曾去韩国打了两年工,回来后在城里买了房,夫妻俩还养了车搞运输,后来又买了第二处房子;老三是儿子,今年42岁,做了20年的油漆工,三年前随老板去了非洲,现在每个月有2万元的收入,而他媳妇在父母所在的村子里养了50多头牛。这一家人的生活听起来真让人高兴。

  两天的采访中,记者发现很多桓仁人都有着去国外或者省外打工的经历,然后又都回到家乡,从事着既能实现自己想法、又能造福一方的事业。上个世纪90年代桓仁县就出现了持续10年以上的出国劳务热,到日本、韩国吃几年苦,回到家里大变样,又带动越来越多的人出去,获取“第一桶金”。外出打工不仅带来生活的改善、创业的本钱,也带来思想的开放,更因为有了见识,他们对自己的优势反而能看得到,更有家乡自豪感。

  桓仁历届领导班子更有着身在大山、放眼世界的视野和胸怀,他们认定一个理儿:桓仁最值钱的就是绿色无污染的生态环境。近10年来,桓仁水库作为辽宁省“东水济辽”工程的水源地,这里的人们生态意识更加强烈,相关部门采取退耕还林、水源地保护区生态移民、拆除高污染燃煤锅炉等措施,让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让桓仁人民生活在清新优美的环境里,更有获得感和幸福感。

  桓仁县在打造文旅品牌的战略上,其目光始终瞄准国际,始终对标国内一流市县。10年来,配合山水旅游的发展,桓仁对文化资源深度挖掘。完成五女山山城保护性设施,高俭地山城城墙抢险加固,上古城子墓群维修保护,中共安东省委、省政府办公旧址保护修缮工程等一系列重点文物保护项目。建成了建州女真历史陈列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满族婚礼体验馆等地域文化展示场馆,把桓仁独有的地域文化通过各种载体展示出来。

  获得感既有看得见的,也有看不见的。不断提高和丰富群众的获得感,就是在精神层面创造出让每个人有梦想、有追求的氛围。在辽宁参中堂健康产业股份有限公司,34岁的杨杨告诉记者,三年前她在这里应聘了工人岗位,一年后就提升为班长,工资也涨了,20岁就曾到日本打过3年工的她说,还会继续努力,在这里创造人生价值。

  在桓仁这个偏远的县城,你会感受到人们活得有质量、有尊严,有文化自信和地域自信,充分享受着改革开放的成果。只要努力,每个人都能赢得出彩人生。

+1
【纠错】 责任编辑: 关溪涓
辽宁新闻
010070220010000000000000011114571128963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