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骨地★我们的英雄——来自“1+5”六城连线的致敬
2022-04-05 11:42:10 星期二 来源: 沈阳日报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2021年9月3日,礼兵护送志愿军烈士遗骸棺椁进入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安葬地宫。新华社发

  【写在前面】

  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中国志愿军将士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史诗。他们中,涌现出30多万名英雄功臣和近6000个功臣集体。其中,包括黄继光、杨根思、邱少云、杨连弟、孙占元等著名战斗英雄在内的123位志愿军团以上干部和战斗英雄,长眠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在这座陵园里,还安葬着825位在韩志愿军烈士的遗骸,和刻着近20万名志愿军英烈名字的英名墙。

  沈阳,是志愿军英烈的长眠之地。而四川中江(黄继光)、重庆(邱少云)、江苏泰州(杨根思)、天津(杨连弟)、河南林州(孙占元),是烈士的家乡城市,与沈阳同为“忠骨地”。

  今年清明节期间,沈阳日报、沈阳发布客户端与五个烈士家乡城市的媒体及烈士亲属连线,推出“忠骨地★我们的英雄——来自‘1+5’六城连线的致敬”大型报道,共讲英雄故事,共铸英雄情怀,共建英雄城市。

  沈阳,传唱英雄赞歌

  沈阳是一座英雄城市,处处传唱着英雄的赞歌。1951年4月,从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安葬第一位志愿军烈士赵兴玉开始,沈阳人民便与志愿军英烈结下了不解之缘。

  城市有这样的陵园,是沈阳人民的骄傲;身边守着这样的忠魂,是沈阳人民的荣光。据不完全统计,71年来,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共接待参观群众超千万人次。每逢清明,各单位组织党员干部、职工、学生到陵园祭奠烈士,已是习惯。

  这里,曾经公祭三烈士

  当鸭绿江南三千里江山的硝烟还未消散时,沈阳人民就以最庄严隆重的方式迎接烈士回家。

  1953年2月24日20时20分,志愿军战斗英雄黄继光、孙占元、邱少云三位烈士的遗骸运抵沈阳,沈阳人民以最高的礼仪迎灵、公祭、守灵、送灵、安葬。三位烈士的灵柩停放在和平区二纬路与三纬路之间的空场上(即现在的八一公园内),场内西侧搭起一个很大的席棚子用来停放烈士灵柩。沈阳市人民政府成立了治丧委员会,举行规模宏大、庄严隆重的公祭活动。

  1953年3月3日至5日,公祭大会历时两天半,共计145个单位、27000余人参加公祭。6日,由东北军区及沈阳市党、政、军负责同志执绋,他们身后是蜿蜒一公里、抬着数百个花圈的送葬队伍。灵柩由灵堂出发,以乐队、花圈队、挽联队、仪仗队前导,经和平大街、五纬路、市府大路、市府广场、惠工广场……直到烈士陵园。数十万市民冒着寒风,肃立大街两旁,迎候、目送烈士英灵。

  送葬队伍步行一个多小时,于11时50分到达烈士陵园。13时整,三位烈士的灵柩同时下葬,墓地被安排在陵园东边第一排,由东至西三位烈士的排序为:黄继光、孙占元、邱少云。在雄浑悲壮的哀乐声中,焦若愚副市长为三位烈士墓碑揭幕。

  我们重拾沈阳的这段城市记忆,从某种意义讲,这次公祭大会是沈阳代表国家对三位烈士进行的公祭。公祭的对象也不仅仅是三位烈士,还有千千万万为国捐躯的志愿军烈士。

  忠魂归来,山河已无恙

  从2014年3月28日开始到2021年9月,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陆续迎回了825具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

  “欢迎志愿军忠烈回国,我部歼-11B飞机两架,奉命为你全程护航。”每一次烈士遗骸归来的迎回仪式都非常庄重,战机护航、水门致敬、标兵就位……沈阳人民以庄严肃穆的仪式,向归来的志愿军英灵致以崇高敬意。

  每一次烈士遗骸归来的安葬仪式也非常隆重,宣读祭文,奏响《思念曲》,婉转悠扬的小号声在陵园上空萦绕,追忆着志愿军烈士的忠魂和壮举,由礼兵护送棺椁礼步行进,参加仪式的方阵队伍分列两路缓缓跟随,恭送烈士棺椁进入安葬地宫。

  这同样是以国家名义举行的公祭活动,并随着烈士遗骸的回归延续下去。这不仅是向英雄烈士表达崇高敬意的礼仪,更是一种昭示,对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传承和发扬,是崇尚英雄、学习英雄、捍卫英雄的生动实践。

  陵园里还有一面镌刻着174407个烈士名字、高3米、长达130余米、由黑金沙花岗岩构成的烈士英名墙,体现了国家对每一位烈士的尊重与纪念,让抗美援朝英雄群体变得更加具体清晰,也让烈士后代拥有了一处祭拜、追思的场所。

  英名墙前,从来不缺少市民敬献的鲜花,志愿军情结已成为沈阳这座英雄城市的一抹底色。

  今年清明节期间,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受疫情影响不对外开放,但陵园工作人员还是尽可能为求助的烈属提供代祭扫服务,代献鲜花、擦拭烈士名字、拍照等。据陵园讲解接待科科长王春婕说,烈士英名墙上一排排名字后面,是一个个定格在战场上的年轻生命,是一个个痛失亲人的英雄家庭,是一个个载入史册的悲壮故事,这是一段宝贵的国家记忆。岁月静好,只因他们挺身而出,前赴后继!我们只是尽了绵薄之力。

  传承,从沈阳向全国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沈阳人民深深懂得,接续传承,是对英烈精神最深切的铭记。71年来,一代代沈阳人胸怀“国之大者”,高擎抗美援朝精神旗帜,饱蘸辛勤汗水,守望相助、接续奋斗,倾情做好英烈身后事。为了坚守红色血脉的精神传承,沈城人民众志成城,倾囊相助,精心营造“烈士家园”的千秋基业。陵园人也努力让烈士遗物“活起来、动起来、潮起来”,利用好陵园的红色资源,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方法,广泛传播烈士英雄事迹。

  从2008年开始,由沈阳日报与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发起的寻找烈士亲人活动,共为53位安葬在烈士陵园的烈士找到了亲人。这样的寻亲活动也从那时起开始涌向全国,并逐渐成为一种传承之举与优良传统。

  铭记没有终点,英雄精神永存。

  一位为烈士亲人服务的志愿者表示,现代社会,每一个人都应在缅怀中传承,在感动中前行,将“小我”融入“大我”,凝聚起磅礴的爱国情怀,转化为奋进新时代的力量和激情。

  英雄的名字不只是一个符号,当那些带着热血与温度的符号内化为城市的精神时,它就有了生命,有了灵魂,也融入到沈阳这座英雄城市的血脉之中。(记者周贤忠)

+1
【纠错】 责任编辑: 刘舒
辽宁新闻
010070220010000000000000011114611128533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