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沈阳10月23日电(赵健彤)数字化云仓中,金耳如金色花瓣般徐徐舒展;恒温实验室里,蛹虫草在精密控温中茁壮生长;生产线旁,人工培育的冬虫夏草正破茧成“珍”……一朵朵形态各异的食用菌,为沈阳食品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近年来,沈阳市将食用菌产业作为推动农业现代化与食品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围绕“一朵菌子”做文章,通过政策引导与科技赋能,推动传统种植业向智能化、品牌化转型。
科技赋能,“小菌菇”长出“大产业”
清晨,沈阳好菇好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数字化云仓内雾气氤氲,一朵朵金耳如金色绣球般从菌棒中探出头来。墙上的智能屏幕上,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等参数实时跳动,展现出适宜菌菇生长的环境轨迹。
“过去东北市场上难觅新鲜金耳,如今通过数字化设备,市民在家门口就能品尝到这类珍稀菌菇。”该公司总经理刘冠良介绍,通过模拟原产地气候条件,企业已实现金耳的全年化、标准化生产,年产能达30万斤,产品进驻沈阳10余家大型超市和生鲜市场。
曾经“远在千里”的云南特色菌菇,如今已走上沈阳市民的餐桌。这一转变的背后,是沈阳食用菌产业以科技为引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生动实践。
图为数字化云仓里生长的金耳。(受访对象供图)
在距离沈阳好菇好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不远的于洪区蛹虫草种植基地,一排排标准化菌架上,橙黄色的蛹虫草长势喜人。依托沈阳师范大学王升厚教授团队的科研支持,该基地在蛹虫草育种与栽培技术上实现全流程突破。
沈阳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沈阳蛹虫草栽培量达1781万盆,干品产量0.23吨。于洪区与苏家屯区的蛹虫草产量约占辽宁省三分之一、全国四分之一,已成为全国重要的蛹虫草供应基地。
在沈阳,科技创新正为传统食用菌种植注入全新活力。依托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沈阳综合实验站、省重点实验室及市种业创新团队等平台,沈阳在食用菌领域累计获得省市级以上奖励13项,研发能力持续增强。
沈阳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沈阳将继续支持辽宁省农科院、沈阳农业大学等单位建设种质资源库,强化人才引进与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香菇、蛹虫草与金针菇新品种,全力做强“菌种芯片”。
链上发力,“小菌菇”释放“大能量”
金耳刺身、锅包金耳、金耳羹……在沈阳好菇好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研发车间,各类金耳深加工产品陆续问世。“金耳口感扎实、风味鲜美,营养价值高,深加工产品将为我们打开更广阔的市场。”刘冠良说。
产业链的持续延伸,正让沈阳食用菌从“卖原料”向“卖产品”“卖品牌”转变。在沈阳市农业农村局的政策引导下,当地食用菌产业逐步从传统鲜销向深加工与品牌化升级。通过设施农业改造、冷链建设等政策支持,沈阳已培育出“俏菇良”“和鲜菇”“小罐菇”等一系列品牌,并成功培育恒生金针菇、绿之谷蛹虫草等10个绿色食品,康平张氏平菇、富硒木耳等5个有机产品,推动产业价值稳步提升。
图为蛹虫草。(受访对象供图)
目前,沈阳正积极推进食用菌标准化生产,支持新民市、辽中区、康平县、法库县等地建设菌材加工贮运基地,引进和培育有竞争力的加工企业,开发食用菌功能性食品、美容产品与药品,提升附加值和完善产业链。
沈阳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沈阳“1+8”农业特色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食用菌产业已带动从业人员超2万人,年产值达4亿元,并朝5亿元年度目标稳步迈进。
未来三年,沈阳将重点打造于洪区、康平县、苏家屯区三个市级核心产区,推进蛹虫草科技文化馆、虫草小镇等三产融合项目,推动产业实现持续升级。
这朵浸润科技力量的“小菌菇”,正成为沈阳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书写着农食协同、乡村振兴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