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沈阳9月18日电(记者赵洪南、洪可润)“白山黑水齐出动,复兴我中华。”“争自由,誓抗战。效马援,裹尸还。”“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18日上午,一声声铿锵的朗诵划破沉静,字字掷地有声,分别由东北抗联英雄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当年写下的诗词响彻在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上空。
这是9月18日拍摄的“勿忘九一八”撞钟鸣警仪式现场。新华社记者 潘昱龙 摄
今年是九一八事变94周年。18日上午,社会各界人士在沈阳集会,举行“勿忘九一八”撞钟鸣警仪式,以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首次由80名青年学生集体朗诵《送战友编歌壮行保国家》《黑水白山·调寄满江红》《滨江抒怀》三首东北抗联英烈诗词,诉说着对英雄精神的追思与传承。
“这些诗词带我回到那个烽火连天的岁月,诵读英雄的诗词,再一次深入感受英雄的精神。”东北育才学校17岁的高三学生周格非参与了这次诵读。为了这次诵读,他在一个月前就专门查阅了很多抗联英雄的故事。
“杨靖宇在壮烈殉国时年仅35岁,敌人残忍地将他断头剖腹,却见其胃里一粒粮食也没有,只有未能消化的草根、树皮和棉絮。铮铮铁骨让敌人也为之惊叹,因为有杨靖宇这样的英雄,中国才不会亡。”周格非说,“这些诗词是英雄们用生命书写的家国情怀。我们不能忘记历史,才是对英雄最好的尊重。”
“誓志为人不为家,涉江渡海走天涯……”16岁高二学生赵书跃对赵一曼《滨江抒怀》中的一句诗最为印象深刻。赵书跃说,“在小学的时候就在课本上学习过赵一曼的故事,读过她留给儿子的信,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愈发能够理解到赵一曼对祖国的热爱和离开儿子时候复杂的心情。”
这是9月18日拍摄的“勿忘九一八”撞钟鸣警仪式现场。新华社记者 吴青昊 摄
9时18分,防空警报声在沈阳上空鸣响,九路十八街川流的汽车停驶鸣笛。全国各地也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活动,缅怀先烈,传承英雄精神。在哈尔滨的东北烈士纪念馆前,参观者排着长队等候入馆;在辽宁朝阳,赵尚志纪念馆前摆放着人们送来的花篮……
历史不容忘却,记忆从未远去。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残历碑前,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弹痕累累的残历碑前,80名青年学生铿锵有力地诵读。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一个个令日本侵略者闻风丧胆的抗联英雄的事迹永远留存在人们记忆中,并化作一种精神,永久传承。
先烈用鲜血浇灌的种子,已长成接天的青松,撑起一片繁荣昌盛的蓝天,这是对先烈最好的告慰。参加活动的高三学生刘与然说:“作为赓续红色血脉的年轻一代,我们会珍惜如今的美好生活,将先烈们的精神转化为奋进的力量,从知识和书本中汲取力量,铭记历史,才能开创更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