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已进入“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
以“迅”应汛 密织安全网
丹东市振安区开展防洪闸门开关专项演练,累计进行闸门“叠梁”吊装操作20余次;鞍山市举行军地队伍综合救援技能及装备能力实战演练,巡堤查险、堤防加固、水域浮桥搭建等科目一一“过招”;锦州消防开展水域救援实战拉动演训,无人机、大功率排涝泵组、水下救援机器人等装备亮相……进入主汛期以来,我省各地各部门未雨绸缪、以练备战,以“迅”应汛,落实落细防汛备汛各项措施,合力构筑防汛抗洪的紧固防线。
目前,我省已进入“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据介绍,七月下半月和八月上半月简称为“七下八上”,合计一个月时间,是我国主汛期的最重要阶段。此时北方降雨最集中,强度最大,极端暴雨发生概率也较大。
据省气象局预测,今年主汛期全省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三至四成;可能有一个台风北上影响辽宁。辽河干流、大小凌河、鸭绿江流域降水明显偏多,这些流域可能出现洪涝灾害,城市积涝、农村渍涝、东部山区发生滑坡和泥石流地质灾害可能性较大。
防汛责任大如山。作为防灾减灾的第一道防线,我省气象部门聚焦重大灾害防范,紧盯重大过程、重点流域、重点地区,精准研判台风、暴雨、龙卷风等灾害性、突发性极端天气强度、落区和起止时间,强化暴雨引发的山洪和中小河流洪水、地质灾害、城市内涝和农田渍涝等灾害风险预报。持续完善“递进式服务”工作机制,在气象灾害演进发生不同阶段,逐渐精准时空范围,努力提供针对性强的气象预警。同时,气象部门还将聚焦重点行业,强化对建筑工地、文旅场所重点人群预警信息发布。
水文同样是防汛的“前哨”。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做好隐患排查的同时,我省加强了与天津、河北等周边省市沟通,强化了雨水情信息共享。接入全省每日3次未来3天逐小时1平方公里短期降水预报,开展388处水文站、741座水库洪水预报,指导水库预泄腾库,其中省管大型水库汛限以下预留了4.56亿立方米库容。下一步,我省水利部门将密切监视雨水情发展态势,动态掌握汛情信息,强化滚动会商研判,并及时发布预警信息。统筹开展河库联合调度,发挥拦洪削峰作用,减轻下游防洪压力。强化汛限水位监管,加强水库、堤防巡查排险,提前预置力量、物料、设备,以便发现险情及时抢护。严格落实值班值守和领导带班,并重点关注暴雨影响范围内山洪灾害风险区域及中小河流两岸低洼城镇,落实人员转移和临灾预警“叫应”机制。
“防汛救灾重在‘防’和‘备’,为此我们侧重在配套应急机制完善上、救援力量准备上、救援物资管理上做足功夫。”省应急厅防汛处处长杜德明解释,比如在专业救援力量的建设上,按照“部门主建、全省通用”模式,建设了水利、交通、住建、电力等10个省级专业救援队;工程救援力量方面则与相关企业逐一核实救援能力。此外,为保障应急救灾物资在关键时候拿得出、调得快、用得上,全省防汛物资储备进行了布局优化,目前县级以上救灾物资储备库达105个,储备生活救灾物资共179.6万件。
防汛还得有极限思维。尤其是经历了去年葫芦岛“8·20”洪涝灾害后,各部门更加认识到必须用万全准备应对“断路、断电、断网”等极端情况,进而把损失降至最低。
省通信管理局副局长刘荣说:“在深入复盘葫芦岛‘8·20’洪涝灾害后,我们着力提升网络的韧性。在进行受灾地通信基础设备恢复重建时,实现了重建区域到县具备双路由保护。同时全面梳理并建立灾害综合高风险区、暴雨洪涝高风险区及地震高风险区三张清单,对通信设施开展韧性评估和隐患排查,确保及时消除隐患。”
电力部门同样枕戈待旦。国网辽宁电力公司透露,今年全面完成“春检”后,公司针对41座低洼变电站、6座66千伏地下变电站,有效实施了阻排水能力提升举措。同时,已集结524支应急抢修队伍、7635名抢修人员、1233辆抢修车辆及104辆应急发电车,还最新配置了2台“龙吸水”和11台排水方舱。
此外,防汛救灾的宣教培训工作也受到多部门的重视。一方面,要加强相关责任单位防汛业务培训,尤其是干部流动较大的单位,更要通过实训加快提高“新人”的应战能力。另一方面,要注重搭建平台、拓宽渠道、丰富手段,加强防汛避险宣传,引导公众提升防灾自救意识和能力。
近期,我省又将迎来新一轮降雨过程。省防办相关负责人表示,防汛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必须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既讲究分工又强调合作,从密切监测雨情水情变化,到强化地质灾害点隐患排查,再到加强行洪河道、蓄滞洪区围堤等巡查防护和应急处置,都要细化责任、绷紧链条,以“万全准备”应对“万一可能”,掌握主动权,才能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记者 胡海林 刘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