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沈阳11月4日电(于硕) “我爱亲人和祖国,更爱我的荣誉,我是一名光荣的志愿军战士,冰雪啊,我绝不屈服于你,哪怕是冻死,我也要高傲地耸立在我的阵地上。”在抗美援朝二次战役中的长津湖战役后,人们在一位名叫宋阿毛的战士身上发现了这封绝笔信。
一封封浸透着硝烟和血汗的家书,一个个不惜牺牲生命的奋斗故事,每一字一泪的背后都是一个真实的过往,每一枪一炮的背后都是一个真实的生命。在每个有关于抗美援朝的纪念馆中,总有一些珍贵的红色手书让人动容,这些手书珍存着抗美援朝的历史,蕴藏着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志愿军为什么被称作是最可爱的人?“钢少气多”如何战胜“钢多气少”?在新时代中,抗美援朝的伟大精神如何激励着我们奋勇向前?近日,由中央新闻网站记者、全国网络名人组成的采访团,带着这些疑问,深入辽宁丹东、鞍山、沈阳等地,追寻红色印记、缅怀先辈先烈,在一封封红色手书中感受伟大抗美援朝精神。
无所畏惧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英华山上,抗美援朝纪念塔高高耸立,仿佛静静述说着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手稿、“白云山团”锦旗、战士立功喜报……在抗美援朝纪念馆中,陈列着1000余幅珍贵历史图片,近2000件珍贵历史文物。抗美援朝纪念馆自1993年7月开馆至今,已累计接待参观人员1200余万人,成为社会各界了解抗美援朝历史、缅怀志愿军英雄、弘扬抗美援朝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
英华山下不远处的江边,便是鸭绿江断桥。抗美援朝时期,该桥运送了大量的军需物资。70多年过去了,它仍屹立鸭绿江上,记录着曾经的历史。
在数公里外的宽甸县长甸镇同样有一座断桥,因处于河口村而被称为河口断桥。该桥是志愿军过江的重要桥梁之一,由此桥渡江参战的战士约134万人。
70多年过去了,作为历史的见证,这两座断桥依旧挺立在奔流的江水中。当雄壮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在鸭绿江上响起时,让人仿佛看到“最可爱的人”从身边走过,无所畏惧奔向战场。
河口断桥屹立在鸭绿江上。新华网 于硕摄
无所畏惧
——志愿军背后的力量
在抗美援朝时期还有两支英雄队伍,在志愿军背后默默地奉献着力量。
一支是抢修抢建过2294座次桥梁,122座次隧道,3648座次车站;搭线14691处次,抢修通信线路20994公里;铁路通车里程由抗美援朝初期的107公里增加到停战前的1382公里,发明了“顶牛过江”“合并运转”的志愿军铁道兵队伍。
另一支是匍匐在炮火轰炸中,无畏前行,抢修新六线,抢架义东线的“电力维修队”。
迎着炮火,昼夜施工的他们用智慧和生命铸造了“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和“人在,线路就在”电力生命线。他们被誉为“不穿军装的战士”,城市的英雄。
从英华山上到鸭绿江畔,从运输使命到义东精神都在铭记着那段不可忘怀的历史,述说着那些气壮山河的英雄故事。
无私奉献
——“钢铁洪流”践行历史使命
鞍山,作为共和国的钢铁摇篮,也为赢得这场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军需物资在战争中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身处全国支援抗美援朝作战的最前线,鞍钢在关键时刻承担起了历史重任。
在抗美援朝时期,志愿军在战场用来挖掩体用的军锹军镐,要求轻便、体小、耐用。在任务急、要求高、数量大的情况下,当时的机械总厂厂长杨仿太和鞍钢高级工程师杨树棠采用铸造法、旋转串铸法,为前线生产了36万把军锹军镐。青年工人王崇伦在加工飞机副油箱拉杆过程中创造了“万能工具胎”,一年完成四年多的工作量,被誉为“走在时间前面的人”。
老英雄孟泰把行李扛到了高炉旁,守炉餐,伴炉眠,誓与高炉共存亡。工人们说:“工厂就是战场,我们在后方多流汗、多生产,志愿军就能在前线少流血、多杀敌。”
在鞍钢博物馆里,一张历史厚重的捐献单更将鞍钢工人同仇敌忾,无私奉献的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动力部工程师孙照森捐献器材价值东北币1400万元;归国华侨、工程师高豫夫妇将自己从国外带回来的400美元全部捐献……在三年的战争中,鞍钢人始终秉持着“国家需要什么,我们就供给什么!”
鞍钢博物馆奉献鞍钢展厅内,“支持国防 打造钢铁长城”单元讲述着鞍钢职工支援抗美援朝战争的故事。新华网 于硕摄
无私奉献
——“钢铁意志”书写新的传奇
70多年过去,由老一辈鞍钢人的钢铁意志凝聚成“创新、求实、拼争、奉献”的鞍钢精神,依旧体现在鞍钢的各个工作岗位上。
大孤山排岩场是一座见证鞍钢发展历史的矿渣山。20世纪80年代,那里已经形成了一座占地面积约2.2平方公里、高47米、总存储量近亿吨的矿渣山,风裹挟着渣尘漫天飞舞。
如今,经过持续不断的平整、回填和复垦。良好的生态环境与大自然浑然一体,矿产品园、南果梨园、李子园……处处呈现出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的怡人美景。
依托5G+工业互联网,鞍钢集团正在全面推进的数字化转型和智慧制造已初见成效。在鞍钢智慧炼铁中心,工人们通过一个个智能视频感知设备和大屏,远程查看生产过程,了解每个高炉的温度、流量等各项生产指标。智慧炼钢系统让职工们拥有了“透视眼”和“数字大脑”,不仅改善了工作环境,更提高了炼钢效率。
英雄无悔
——19万余名烈士永驻英名墙
“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战士,我感到他们是最可爱的人。”1951年,从战地归来的魏巍动情地写下了《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从此,英勇的志愿军战士成为人们心目中“最可爱的人”。
他们的热血遍洒金达莱花盛开的土地,他们的名字在纪念碑上熠熠闪耀,他们的英勇事迹感动了一代代人。多少风华正茂的战士,怀着满腔热血保家卫国去冲锋,他们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那烽火连天的时刻。
碧草青青、松柏簇拥。抗美援朝烈士纪念碑,碑身挺拔,庄严雄伟。碑后面和两侧松柏成行,这里安葬着123位志愿军烈士。他们当中有用胸膛堵住敌人机枪口的特级英雄黄继光;有抱着炸药包冲向敌群的特级英雄杨根思;有烈火烧身也不暴露潜伏目标的一级英雄邱少云等28位战斗英雄;还有志愿军高级指挥员五十军副军长蔡正国、三十九军副军长吴国璋、二十三军参谋长饶惠谭等95位团职以上干部。
在纪念碑不远处,19万余名烈士英名墙在阳光的照射下格外耀眼。从2014年3月28日到2022年9月16日,共有九批共计913位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及遗物回到祖国的怀抱。英雄们从“无名”变有名,从回国到“回家”。
如今,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不光承载着这些战斗英雄们的故事,也记录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来追寻先烈们的故事。
抗美援朝烈士纪念碑碑身挺拔,庄严雄伟。新华网 于硕摄
英雄无悔
——让底色“红色”更有力量
辽宁是“新中国工业摇篮”,在那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争中,辽宁人民用坚韧不拔、万众一心的精神撑起了共和国的工业脊梁。
在中国工业博物馆,一组志愿军官兵挖战壕的群雕塑像栩栩如生,官兵们手中挥舞的军镐生产于沈阳重型机器厂。
那时的战场正值深冬,皑皑白雪覆盖坚硬土石,急需军镐。在那个艰苦卓绝的年代,工人们在钢材资源匮乏、生产技术落后的条件下,靠着捡拾废弃钢铁和百姓捐出的废旧钢材,解决了材料问题,经过一轮轮技术攻关,研究出“叠芯串铸”新工艺,解决了技术问题,仅用19天便将10万把军镐交付前线。
抗日战争起始地、解放战争转折地、新中国国歌素材地、抗美援朝出征地、共和国工业奠基地、雷锋精神发祥地......辽宁“六地”见证着革命传统、传承着红色基因、记录着中华儿女砥砺奋进的伟大征程,为辽宁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提供了丰富滋养,也让“红色”成为了辽宁最鲜亮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