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规划发布
2021-11-24 10:02:55 星期三 来源: 辽宁日报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国家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规划发布

辽宁三处大遗址和长城辽宁段上榜

五女山山城城墙。(本溪桓仁满族自治县供图)

牛河梁遗址博物馆。(记者 商越 摄)

三燕龙城宫城南门遗址出土人面瓦当。(省考古研究院供图)

  为全面提升大遗址保护管理和利用水平,日前,国家文物局制定印发了《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提出到2025年,大遗址保护利用总体格局基本成型的总目标。在公布的“十四五”时期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共145处大遗址名单中,我省有3处大遗址上榜,分别是牛河梁遗址、高句丽遗址(凤凰山山城、五女山山城)、三燕龙城遗址。此外,在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大遗址中,我省还有长城国家文化公园辽宁段建设项目入选。

  国家大遗址保护工程从2005年起正式启动,我省考古文博部门近年来积极推进大遗址保护,取得显著成果:本溪桓仁五女山山城在2004年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以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项目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朝阳牛河梁遗址于2013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2014年正式向社会开放,是我省唯一一处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2019年还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今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牛河梁遗址博物馆组成牛河梁遗址联合考古队,在牛河梁遗址女神庙旁,新发现一处山台建筑基址,基本理清红山先民构筑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建筑址的过程,为进一步深入了解红山文化打开了一条重要通道;5月,辽宁省博物馆举办“龙城春秋:三燕文化考古成果展”,这是国内首次举办的以“三燕文化”为主题的展览,展出文物300余件套,包括金器、玻璃器、铜器、铁器、陶器等,还首次展出了朝阳袁台子前燕壁画墓、北燕冯素弗墓的壁画摹本,显示出三燕文化日益丰富的研究成果;10月初,为纪念牛河梁遗址发现40周年,我省邀请国内顶级红山文化研究学者,举办牛河梁遗址学术研讨会暨首届红山文化牛河梁论坛,展示牛河梁40年来的考古历程和重要成果;10月中旬,“百年百大考古发现”终评结果在第三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开幕式上公布,我省共有营口金牛山遗址和朝阳牛河梁遗址两个项目入选。

  记者从辽宁省文物局了解到,“十四五”期间,牛河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将进一步提升展示利用水平、推动高质量发展,创建一流的遗址博物馆,举办专题化、特色化、精品化文旅活动,实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数字互联工程,提升公园开放服务水平。与此同时,牛河梁遗址、三燕龙城遗址等还将加快推进考古工作,做好考古成果的挖掘、整理、阐释,高句丽遗址(凤凰山山城、五女山山城)和三燕龙城遗址将在此期间筹备申报大遗址公园。

  链接

  大遗址保护工程

  大遗址保护工程从2005年起正式启动。国家文物局连续制定实施了“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大遗址保护专项规划,指导各地开展大遗址考古研究、文物保护、展示利用、文化传承等工作,初步形成了以六片(西安、洛阳、荆州、成都、曲阜、郑州)、四线(长城、丝绸之路、大运河、茶马古道)、一圈(陆疆、海疆)为核心、以150处大遗址为支撑的大遗址保护格局,评定公布了36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大运河、丝绸之路和良渚、殷墟、老司城、元上都等7处大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据国家文物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期间的大遗址保护专项规划,侧重于解决保护问题,此次“十四五”规划(2021年至2025年)更加关注利用工作,提出了“提升大遗址展示利用水平”“推动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高质量发展”两项主要任务,并设定了一系列具体目标,如建设20处国家重点区域考古标本库房、完成100处重要大遗址基础信息采集、出版20部至30部重要大遗址考古报告、进一步实现60处至70处大遗址对外开放、新增10处至15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等。(记者 商越)

+1
【纠错】 责任编辑: 刘舒
辽宁新闻
010070220010000000000000011114611128093761